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小知的意思、小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小知的解釋

從細事上察知。《論語·衛靈公》:“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鄭觀應 《盛世危言·道器》:“﹝ 孔子 ﹞又曰:‘君子不器。’良以握原者可以制化,大受者不可小知。”

小聰明。《莊子·逍遙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韓非子·飾邪》:“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小知”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解釋:


一、本義及經典文獻中的解釋

  1. 從細節中察知(動詞性)
    源自《論語·衛靈公》:“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這裡“小知”指通過瑣碎小事考察人的能力,強調君子應承擔大任而非拘泥于細節,而小人則相反。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也引用了此觀點。

  2. 淺薄的智慧或小聰明(名詞性)
    《莊子·逍遙遊》提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小知”與“大知”相對,指狹隘、片面的認知,缺乏全局觀。《韓非子·飾邪》進一步指出“小知不可使謀事”,強調其局限性。


二、現代用法及引申義

  1. 知識水平有限
    形容對事物了解不全面,僅停留在表面。例如:“他雖有小知,卻難當大任。”

  2. 局部與細節的關注
    部分語境中可指注重瑣碎事務或局部問題,如“小知者善于處理具體事務”。

  3. 文學與口語中的使用
    現代文學作品中,“小知”可能代指小知識分子或特定角色的特質。例如丁墨小說中“小知”作為人物昵稱,暗含單純或局限性的隱喻。


“小知”既可指通過細節考察人或事的行為,也可批判智慧淺薄、視野狹隘的狀态。其内涵在經典文獻中承載哲學思辨,現代用法則更偏向對認知局限性的描述。如需深入理解,可參考《論語》《莊子》等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小知的意思

《小知》是一個成語,意為稍有見識或略懂一點知識。

拆分部首和筆畫

《小知》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小 (小也) 和知 (知部)。小讀作xiǎo,知讀作zhī。

從筆畫來看,小有三筆,知有八筆。

來源

《小知》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原文是“惟有七十二般變化,隻有個小知”。後來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

繁體

《小知》的繁體形式為「小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差異。《小知》可以寫成「小頻」,其中「頻」為古代的偏旁部首形式。

例句

1. 他雖然隻是個小知,但在這個領域裡還算有些見識。

2. 這本書是為小知而寫的,非常淺顯易懂。

組詞

小見、小學、小道、小聰、小智

近義詞

略懂、略知

反義詞

大無、大不知、大腹笃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