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文兒的意思、掰文兒的詳細解釋
掰文兒的解釋
故意挑錯。《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不是姑老爺一説話,我就要掰文兒,難道出兵就忙得連個毛廁也顧不得上嗎?”《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虧是有個對證在跟前兒,不然,叫你這一掰文兒,倒像我這裡照着説評書也似的,現抓了這麼句話造謡言呢。”
詞語分解
- 掰的解釋 掰 ā 用手把東西分開或折斷:把燒餅掰成兩半。 方言,指情誼破裂,決裂:我們早就掰了。 方言,指分析、辨别道理:我把這些問題都跟他掰通了。掰扯。 筆畫數:; 部首:手;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掰文兒”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主要含義為故意挑錯或曲解文意,常用于口語表達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該詞指在對話或文本中刻意尋找漏洞、歪曲原意,以達到批評或反駁的目的。例如在争論中,一方可能通過“掰文兒”的方式斷章取義,放大對方的表述瑕疵。
-
使用場景
- 日常對話:多用于形容無理取鬧的挑刺行為,如“他總是掰文兒,不正面讨論問題”。
- 文學批評:在《兒女英雄傳》中,作者通過角色對話展現了“掰文兒”的情景,例如:“不是姑老爺一說話,我就要掰文兒,難道出兵就忙得連個毛廁也顧不得上嗎?”(第三十五回)。
-
近義詞與情感色彩
近義詞包括“咬文嚼字”“摳字眼”,但“掰文兒”更強調刻意刁難的貶義色彩,暗示行為帶有不公正或攻擊性。
-
延伸用法
在方言中,也可用于調侃他人過度較真,例如:“别跟我掰文兒,這事兒大家都懂!”。
注意:該詞具有較強的口語化和地域性,現代書面語中較少使用,更多保留在北方方言或傳統文學作品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掰文兒》是一個常用的俚語,用來形容某種說話或者行為态度的不客氣、不友善,甚至有時帶有挑釁的意味。
拆分部首和筆畫:《掰文兒》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掰”和“文兒”。其中,“掰”的部首是手部,它由6畫組成;“文兒”的部首是文部,由4畫組成。
來源:《掰文兒》這個俚語常見于中國北方的方言中,特别是北京話。它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形容某種态度強硬、直言不諱的行為或言語。
繁體:《掰文兒》這個俚語沒有明确的繁體字形式,通常隻用簡體字寫作。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我們沒有發現有類似的字面意思與《掰文兒》相似的詞彙。
例句:他總喜歡掰文兒,很少有人喜歡和他交流。
組詞:掰發(意思是亂發)、掰腳(意思是摔倒)
近義詞:刁鑽、脾氣沖、尖酸刻薄
反義詞:和善、友好、和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