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怒;大怒。《左傳·昭公五年》:“今君奮焉震電馮怒,虐執使臣,将以釁鼓,則 吳 知所備矣。” 杜預 注:“馮,盛也。”《楚辭·天問》:“ 康回 馮怒,墜何故以東南傾。”《新唐書·蘇安恒傳》:“王者有容天下之量,故濟其心;能進天下之善,故除其惡。不然,則神鬼馮怒,陰陽紛舛。”
馮怒(píng nù)是漢語古語詞,其核心含義為“盛怒、大怒”,指因極度憤慨而情緒失控的狀态。該詞源自先秦典籍,具有以下語言學特征:
一、詞義解析 “馮”在此為通假字,同“憑”,表示“滿盈、充滿”之意。《左傳·昭公五年》載有“今君奮焉震電馮怒”,杜預注:“馮,盛也。”“怒”指情緒激憤,二字組合後構成偏正結構,強調怒氣達到極盛狀态。
二、典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漢代典籍延續使用。揚雄《羽獵賦》中“洶洶旭旭,天動地岋。羨漫半散,蕭條數千萬裡外。若夫壯士慷慨,殊鄉别趣。東西南北,騁耆奔欲”的描寫,其中“馮怒”即指壯士激憤之态。
三、語義演變 隨着語言發展,“馮怒”逐漸被“暴怒”“震怒”等詞取代,但在明清小說中仍有遺存。《金瓶梅詞話》第五十回用“馮媽媽怒罵玳安”的表述,保留古語用法。
四、近義詞比較 與“恚怒”“忿恚”等詞相比,“馮怒”更強調怒氣的不可遏制性。《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大怒,盛怒”,突出情緒爆發的瞬時性與劇烈程度。
: 杜預《春秋左傳集解》 : 班固《漢書·揚雄傳》 :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 :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第12冊
“馮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馮怒(拼音:féng nù)指盛怒、大怒,形容憤怒達到極點的狀态。該詞由“馮”和“怒”組成:
常用于形容人情緒失控、極度憤慨,或描述自然現象(如神話中的震怒)。例如:
“馮怒”屬于書面語,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典文獻或文學作品中。
奧妙無窮白玉無瑕巴拿馬搬石砸腳坌湧差可超塵出俗炒面逞勝觸喉聰明自誤蹿貨逮獄雕幾滴水成河端默餓漢阏郁訪貧問苦菲德縫掖風月債公差桂系酤酒過索好力寳和調較正計利晉紳峻惡開言坑埋空策孔壺虧蔽虧秤連篇累冊列代厘福李廣未封眇漫鳴悃毆撾圊廁磬色仍舊貫腮腺升望失舊唐僧取經土兵棁杖徒衞蕪颣無窮小下馬看花險言小桔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