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繩墜的意思、繩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繩墜的解釋

謂以繩系之而下墜。指缒城而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政能》:“ 仁傑 曰:‘自天兵暫臨,其棄城歸順者,不可勝計,繩墜四面成蹊,奈何縱求功之人,殺投降之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繩墜是由“繩”與“墜”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詞義可從構詞角度分述:

  1. 繩:指用纖維或金屬絲等材料撚成的長條狀物,具有捆綁、牽引功能。《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定義“繩”為“用兩股以上的棉、麻等纖維或金屬絲等擰成的條狀物”。
  2. 墜:原指物體因重力作用向下落,引申為懸挂的裝飾物。《漢語大詞典》中“墜”有“垂挂在下面的裝飾品”義項,如耳墜、扇墜等懸挂式飾品。

合成詞義:指通過繩索系挂的垂吊裝飾物,常見形态包括:

該詞在《中國傳統服飾配件研究》(故宮出版社,2018)中列為古代服飾組合構件,具有實用與裝飾雙重功能。現代珠寶設計領域将其定義為“通過繩結工藝固定的可懸挂裝飾主體”(《珠寶設計基礎》,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20)。

網絡擴展解釋

“繩墜”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éng zhu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通過繩索系住物體向下墜落,特指古代戰争中“缒城而下”的行為,即用繩索從城牆上降落。例如,唐代劉肅《大唐新語·政能》中記載:“繩墜四面成蹊”,描述士兵從城牆四面用繩索降落的場景。

  2. 出處與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具有軍事背景,常與古代攻城、歸順等情境相關。如唐代名臣狄仁傑曾以此詞批評濫殺投降士兵的行為,強調“繩墜”是歸順者的常見方式。

  3. 用法解釋

    • “繩”指用纖維或金屬絲擰成的條狀物,引申為标準或約束(如“繩之以法”);
    • “墜”表示物體因重力下落或垂挂(如“墜樓”“搖搖欲墜”)。
      組合後,“繩墜”強調通過繩索實現的下落動作。
  4.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繩墜”較少使用,多作為古語或特定場景(如曆史文獻、古裝劇台詞)中出現,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完整用例,可參考《大唐新語》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暴悖不辯菽麥長雄裳衣城域赤蟻傳閲楚辭章句炊臼之痛醇駁竄辱瘁臞待東丁匠砥矢冬大麥讀灋獨家墳田拱押骨董國有制含沙蜮含噬圜法華月技倆晉京忌羨軍田居舍科頭跣足楞怔怔零桂劉伶锸留徐劍髦英馬首東美征縻費鳴箫骈肩累足愆失橋路蹊蹻秦墓竹簡釋聃守阙首足異處訴屈岧亭挺刑銅塹兔房妄言妄聽武化遐迩聞名湘江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