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以繩系之而下墜。指缒城而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政能》:“ 仁傑 曰:‘自天兵暫臨,其棄城歸順者,不可勝計,繩墜四面成蹊,奈何縱求功之人,殺投降之士。’”
“繩墜”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éng zhu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通過繩索系住物體向下墜落,特指古代戰争中“缒城而下”的行為,即用繩索從城牆上降落。例如,唐代劉肅《大唐新語·政能》中記載:“繩墜四面成蹊”,描述士兵從城牆四面用繩索降落的場景。
出處與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具有軍事背景,常與古代攻城、歸順等情境相關。如唐代名臣狄仁傑曾以此詞批評濫殺投降士兵的行為,強調“繩墜”是歸順者的常見方式。
用法解釋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繩墜”較少使用,多作為古語或特定場景(如曆史文獻、古裝劇台詞)中出現,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完整用例,可參考《大唐新語》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繩墜是指用繩子制成的裝飾品,通常懸挂在項鍊或手鍊上。
繩墜的部首是繩(纟),通過一根線橫穿多個點,形成兩條線,構成繩的字形,共計6畫。
墜的部首是土,表示地面,上面還有幾個點,表示物墜下來,共計7畫。
繩墜一詞的來源較為晚近,主要用于形容珠寶飾品上懸挂的繩索狀裝飾物。
繩墜的繁體字是繩墜。
在古代,繩墜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上古時期的金文中,繩墜可能被寫作「糹墜」。
1. 她佩戴着一枚精美的繩墜,顯得格外高雅。
2. 這個繩墜由純銀制成,非常耐用。
手鍊、項鍊、吊墜
繩索、鍊墜、鍊墜
珠寶、戒指、耳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