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鏁骨觀音”。指遍體骨節相連的菩薩。 清 吳偉業 《王郎曲》:“鏁骨觀音變現身,反腰貼地蓮花吐。” 清 趙翼 《遊焦山至揚州途中》詩:“鎖骨觀音散花女,天教枉煞老頭皮。” 林纾 《譯<塊肉馀生述>序》:“古所謂鎖骨觀音者,以骨節鈎聯,皮膚腐化後,揭而舉之,則全身鏘然,無一屑落者。”參見“ 鎖子骨 ”。
“鎖骨觀音”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含義的詞語,以下是綜合各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佛教中骨節相連的菩薩形象,尤其強調其骨骼結構如鎖鍊般緊密相連,象征神聖特質。此解釋在多個詞典類網頁中均有提及。
佛教傳說
源自“鎖骨菩薩”的傳說。據記載,菩薩圓寂後,遺體骨節如鎖鍊般勾連,被視為神聖化身。這一典故最早可追溯至中唐李複言的《續玄怪錄》中“延州婦人”的故事。
《西遊記》中的引用
部分來源提到,《西遊記》中孫悟空與紅孩兒鬥法時,曾用“鎖骨觀音”形容紅孩兒幻化的美麗女子,引申為對女性頸部線條的贊美。但需注意,此說法未在其他權威文獻中廣泛印證。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定義、文學典故及文化演變,覆蓋詞語的多維度含義。
鎖骨觀音是指中國佛教中的一位重要菩薩,也稱為鎖骨觀音菩薩或者鎖髃觀音菩薩。在佛教中,觀音菩薩是慈悲與智慧的象征,被視為衆生的救世主,廣受信仰和崇拜。
鎖骨觀音的拆分部首為“钅”和“骨”,分别代表金屬和骨頭。它共有11個筆畫。
鎖骨觀音在中國佛教史上首次出現于北魏時期,進一步發展于隋唐時代。傳說中,菩薩的鎖骨是由五色琉璃所制成。由于其形狀特殊,因而被稱為鎖骨觀音。
繁體字中,“鎖骨觀音”可寫為“鎖骨觀音”。
在古代漢字中,鎖骨觀音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的寫法為“鎖髁觀音”。
1. 在寺廟中,人們常常虔誠地向鎖骨觀音祈福。
2. 鎖骨觀音被奉為衆生的慈悲之神。
1. 鎖骨:形容人體頸部前面兩側從頸椎到胸骨之間的部位。
2. 觀音:佛教菩薩,又稱為*********菩薩,是慈悲與智慧的化身。
鎖骨觀音的近義詞包括鎖髁觀音、琉璃觀音、五色觀音等。
由于鎖骨觀音是一個名詞組合,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