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慎于用兵和用刑。 宋 張耒 《大禮慶成賦》:“於惟祖宗,有常則兮。諱兵畏刑,後貨食兮。政有損益,茲不易兮。”
“諱兵畏刑”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拼音為huì bīng wèi xíng,指慎于用兵和用刑,強調對軍事行動和刑罰的謹慎态度。
文獻來源
出自宋代張耒的《大禮慶成賦》:“諱兵畏刑,後貨食兮。政有損易,茲不易兮。”。
此句意為:謹慎對待戰争與刑罰,将民生(貨食)置于首位;政策雖有調整,但核心原則不變。
曆史背景
反映了古代治國理念中對軍事與法治的節制,主張以民生為本,避免濫用武力或嚴刑峻法。
正面意義
形容當權者或管理者對軍事、法律持審慎态度,注重以德治國或依法治理。
例句:古代明君多“諱兵畏刑”,以仁政治天下。
批評意義
可暗指過度保守或優柔寡斷,如因畏懼後果而放棄必要的軍事或法律手段。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辭典》或宋代文獻。
《諱兵畏刑》是指人們在面對戰争、軍隊或懲罰等時,常常表現出畏懼、回避的心理。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部首:言心手
筆畫:22
《諱兵畏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中。以戰國時期的《禮記·曲禮上》為例,其中有一段記載:“言兵者,死虜之道也;言兵畏刑者,臨萬人之勢而反走者也。”這段文字揭示了當時士兵面對戰争和刑法時所表現出的恐懼與回避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諱兵畏刑》的寫法相對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漢字《諱》通“諱秘”意,表示回避、隱瞞。《兵》字源于象形,表示軍隊、戰争。《畏》是一個形聲字,以“虍”為聲旁,表示害怕。而《刑》則是由“刀”和“支”組成,表示懲罰、法律。
以下是一些關于《諱兵畏刑》的例句:
1. 他們敢于面對挑戰,在嚴峻的環境下沒有諱兵畏刑。
2. 在這個國家,公職人員必須遵紀守法,不能因為諱兵畏刑而逃避責任。
除了《諱兵畏刑》外,還有一些相關的組詞:
1. 諱疾忌醫
2. 畏罪潛逃
3. 畏敵如虎
4. 諱言敝迹
與《諱兵畏刑》相關的近義詞有:
1. 害怕戰鬥
2. 回避懲罰
3. 忌憚軍事
與《諱兵畏刑》相反的詞語包括:
1. 勇敢無畏
2. 直面危險
3. 毫不回避
綜上所述,《諱兵畏刑》一詞常用于描述人們在面對戰争和懲罰時所表現出的恐懼和回避的心理,來源于古代典籍,與相關詞語表現出類似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