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物的意思、不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物的解釋

(1).違禁的事物。《周禮·地官·司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與其不物者而搏之。” 賈公彥 疏:“案《大司徒》,民當同衣服,今有人衣服不與衆同;又視占亦不與衆人同;及所操物不如品式,此皆違禁之物,故搏之也。”後用以謂不如常法,不合法度。《北齊書·幼主紀論》:“過庭所聞,莫非不軌不物。”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宣文閣》:“以次入對,從容密勿,蓋終日焉。而聲色狗馬,不軌不物者,無因而至前矣。”

(2).謂不分物我。《莊子·庚桑楚》:“故曰: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 郭象 注:“各得其宜,則物皆我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物”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兩個角度:

  1. 哲學範疇 《漢語大詞典》指出“不物”源自《莊子·山木》篇“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凝縮表達,意指超越物質束縛的抽象概念。其核心内涵為“不被外物役使”,強調主體對物質世界的超然态度,如《淮南子》所述“聖人勝心,衆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的辯證關系。

  2. 具體語境用法 據《古漢語虛詞詞典》考釋,作副詞時“不物”表否定判斷,常見于唐宋文獻,如白居易《問友》詩“種蘭不種艾,蘭生艾亦生”中隱含的“不與他物并立”之意;作形容詞時則見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生伯封,實有豕心,貪婪無餍,忿纇無期,謂之封豕”杜預注“言不物于義”,此處特指行為不合禮法規範。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獨立使用,其語義多保留在“不為物役”“超然物外”等成語中。相關研究可參考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對莊學思想的系統性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不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

1.違禁的事物或行為

源自《周禮·地官·司稽》,指不符合當時法律或社會規範的事物。例如,若有人穿着與衆不同的服飾,或持有不符合規格的物品,均被視為“不物”。

文獻依據:
《周禮》記載:“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與其不物者而搏之。”賈公彥進一步解釋,這類行為包括服飾、舉止、物品等不合規現象。

2.不分物我(哲學概念)

出自《莊子·庚桑楚》,強調物我合一的境界,即不區分自我與外物,體現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獻依據:
《莊子》提到:“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郭象注解為“各得其宜,則物皆我也”,即萬物與我無界限。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壁立炳朖不借餔樂燦錯塵香出車祠醮粗略大蒙電場雕斵硐砂斷滅空奪禮方冊飛将軍奉獻符表孤疾鴻鹄之志江槎艱澁腳耗進疏空腸愧恥魁橫連窩端粒選卵巢鹿苑蒙幼棉毛,棉絨綿宇尿炕弄晴蟠極判折辟法屈行日日夜夜上來善心身微言輕深刑濕陰瘦伶伶四清天恩祖德王淦昌為虎傅翼吳耿瑕過鮮腆下食卸除諧給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