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鴻爐 ”。亦作“ 鴻罏 ”。1.大火爐。 唐 陳子良 《<辯正論注>序》:“狀鴻爐之焚纎羽,猶炎景之鑠輕冰。” 唐 王起 《懸土炭賦》:“向若鴻鑪長爇,厚地斯藏,安足以調夫四氣,而傳之百王。” 清 黃景仁 《元日大雪疊前韻》:“蟣臣稱賀孰為達,亦感鼓鑄隨鴻鑪。”
2.比喻天地。 唐 王利文 《石佛堂記》:“雖復道應形器,鴻罏為滞有之因;理涉名言,羣籟起談空之亹。” 唐 劉禹錫 《賀門下裴相公啟》:“運神思於鴻鑪,納生靈於壽域。”
“鴻鑪”一詞是“鴻垆”的異體寫法,屬于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構詞角度解析:
字義拆分:
組合含義:
使用背景: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或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鴻鑪》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大爐子”或“巨大的爐竈”。它的本義是指煉化金屬的熔爐或爐竈,也可以比喻為大規模的工業設施或繁忙繁雜的工作場所。
《鴻鑪》的拆分部首為“鳥”和“金”,它們分别代表了漢字的上、下兩部分。《鴻鑪》的總筆畫數為29畫。
《鴻鑪》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戰國時代。它最早出現在《孝經·孝治篇》中:“子在鴻鑪,不顧其 至也。”意指當子女在病危父母身邊服侍時,應該全心全意地照料,不必顧忌自己家庭的生活狀況。
另外,現代漢語中的《鴻鑪》一詞是使用簡化字的寫法。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鴻鑪」。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形狀有所變化。以《說文解字》為例,其記載了《鴻鑪》的古漢字寫法為:
鳥:扁平的鳥形,上部為嘴巴,下部為翅膀。 金:上下結構,上部為戈矛形,下部為古時稱為“釒”的金屬符號。
1. 他們日夜忙碌于工廠的鴻鑪之中。
2. 在曆史上,有許多古代兵工廠裡的鴻鑪火光沖天。
3. 父母年邁,子女應當在他們的鴻鑪中盡孝道。
組詞:鴻鑪火、鴻鑪之争。
近義詞:鶴爐、大爐子。
反義詞:小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