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百官;較低級的官吏。《書·胤征》:“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孔 傳:“官師,衆官。”《國語·吳語》:“陳士卒百人,以為徹行百行,行頭皆官師,擁鐸拱稽。” 韋昭 注:“下言十行一嬖大夫,此一行宜為士。《周禮》:‘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禮記·祭法》:“官師一廟。” 鄭玄 注:“官師,中士、下士、庶士、府史之屬。”《穆天子傳》卷六:“百嬖人官師畢贈。” 郭璞 注:“官師,群士之號也。”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王禘》:“所謂官師者,次其長者也。然則達官之長必三命而上者,官師則中士而再命者。”
(2).官吏之長。《國語·楚語上》:“在輿有旅賁之規,位寧有官師之典。” 韋昭 注:“師,長也。”《漢書·晁錯傳》:“ 高皇帝 親除大害,去亂從,并建英豪,以為官師,為諫争,輔天子之闕,而翼戴 漢 宗也。” 顔師古 注:“師,長也,各為一官之長也。”《新唐書·李绛傳》:“将帥擇,士卒勇矣;官師公,吏治輯矣。”
(3).指考試官。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一)》:“寥寥三百餘字耳,卻已将學生對于舊學之空疏和官師态度之浮薄寫盡。”
“官師”是一個多義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類解釋:
指代普通官員群體或中下層官吏,常見于先秦文獻。例如《尚書·胤征》記載“官師相規”,孔安國傳注釋為“官師,衆官”。在《禮記·祭法》中,鄭玄進一步解釋“官師”包含中士、下士及府史等職位,屬于古代官僚體系的基層群體。
指某一官職的首領或部門長官。如《國語·楚語》提到“官師之典”,韋昭注“師,長也”,即強調其管理職能。《新唐書·李绛傳》中“官師公,吏治輯”的用法,也體現了該詞作為官員領袖的含義。
這一用法出現在近現代文獻中,魯迅在《且介亭雜文末編》中諷刺“官師态度之浮薄”,特指科舉制度中的考官群體,反映了該詞在特定曆史階段的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高級官員以師者身份教導下級”,屬于基于字面的引申義,但未見于古代權威文獻。建議在學術場景中優先采用前三類曆史文獻支持的釋義。
以上解析綜合了《尚書》《國語》等典籍注釋及魯迅作品用例,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典和滬江詞典的詳細引證。
官師,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官”和“師”兩個字。下面将詳細介紹它們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官,讀音為guān,是一個漢字,屬于“宀”部首,基本筆畫為5畫。它可以表示國家機關中的行政職位,也可以指政府、政權。在古代,官能夠通過考試晉升,成為官員。
師,讀音為shī,屬于“巾”部首,基本筆畫為10畫。它可以表示老師、導師的意思,也可以指教授、教師。在古代,師也常常指宗教或道德的導師。
官師這個詞的來源不詳,但它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政府官員或領導者的師傅或導師。
在繁體字中,官師詞的寫法為「官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官字的常見異體字有「冠」、「關」等,師字的常見異體字有「師」、「侍」、「士」等。
他的官師是他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指導者。
官文師道、師友、官師論、官師古道、師者、官長、師資、師範
官方、政府、官員、導師、教授
學生、下屬、晚輩、徒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