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陶侃傳》:“及 王敦 平,﹝ 陶侃 ﹞遷都督 荊 雍 益 梁州 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征西大将軍、 荊州 刺史……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鹹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餘雪猶溼,於是以屑布地。及 桓溫 伐 蜀 ,又以 侃 所貯竹頭作丁(釘)裝船”。後以“武昌剩竹”比喻可以利用的材料。 明 淩濛初 《<二刻拍案驚奇>小引》:“顧逸事新語可佐談資者,乃先是所羅而未及付之于墨,其為 栢梁 餘材, 武昌 剩竹,頗亦不少,意不能恝,聊復綴為四十則。”
武昌剩竹
一、本義解析
“武昌剩竹”指代廢棄的竹頭,典出《晉書·陶侃傳》。東晉名臣陶侃任武昌太守時,命人收集造船剩餘的竹頭(邊角料),後因積雪路滑,他将竹頭鋪地防滑,物盡其用。該成語本義強調廢物再利用,凸顯節儉與遠見。
二、引申含義
三、用法示例
四、權威出處
《晉書·卷六十六·陶侃傳》載:“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後積雪始晴,聽事前餘雪猶濕,于是以屑布地。”
《漢語大詞典》釋為“喻廢棄之物,亦喻節儉惜物”;《中華成語大辭典》強調其“化無用為有用”的哲理。
參考資料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中華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09年。
“武昌剩竹”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中性成語,主要用于書面語境,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比喻尚可備用的材料,強調對剩餘資源的合理利用。該成語出自《晉書·陶侃傳》。
二、典故背景
東晉名臣陶侃任荊州刺史時,曾命人收集造船剩餘的木屑和竹頭。後來木屑被用于雪後鋪地防滑,竹頭則制成釘子用于戰船維修。這種節儉和物盡其用的做法成為成語來源。
三、用法特點
四、近義表達
同義成語為“竹頭木屑”,二者均出自同一典故,強調對零碎材料的重視。
注: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漢典等專業詞典。
哀榮拔地倚天寶珠市餅杯币表演藝術長箋長路赤誠相待淡掃蛾眉跕蹀冬華繁奏鳳吟鸾吹公共道德工偻橫管鴻學華清胡髯郎檢饬将領講劘尖叫截教解暍叽叽嘈嘈金鳌玉棟驚起旌陽宅酒悲吉物怐瞀蠟丸樂屬骊墳露骨慢忘嫖娼破亂鋪文青耦乞鄉郡全景三角洲生肖市刑石堰衰悴水宗説戲搜擿填料天王同心戮力荼荠望禮纨扇鮮芬孝慕嚣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