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有螭形的玉玦。離,通“ 螭 ”。
“離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離玦”指雕刻有螭龍紋樣的玉玦。其中“離”通“螭”(chī),即古代傳說中無角的龍;“玦”為環形帶缺口的玉佩,象征決斷或離别。
字形與構造
文化象征
玦在古代具有雙重含義: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說文解字》《左傳》等典籍,如《楚辭·湘中》“佩之金玦”、《荀子·大略》“佩之金玦”等,均體現其作為禮器的用途。
現代延伸
當代文學作品中,“離玦”常被用于營造古典意象,如詩句“帕解離玦”即通過玉玦暗喻情感分離。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如“悲歡離合”)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古籍原文或專業辭書。
《離玦》(lí jué)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離别的玉佩”,也有指古代儲君出行前由妻子所佩戴的玉佩。
《離玦》的拆分部首為“示”(礻)和“王”(⺩),其中“示”是左邊的部首,表示禮儀;“王”是右邊的部首,表示玉石。
拆分為筆畫的話,拆分後的《離玦》共涉及12個筆畫。
《離玦》一詞最早見于《漢書·昭文志》記載的《離玦賦》中。在古代,儲君即将離開國家出使時,妻子會佩戴《離玦》并賦詩告别,以表達離别之情。
《離玦》的繁體字為「離玦」。
古時候《離玦》在書寫時,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上仍保留了“示”和“王”的基本結構。隨着時間的流逝和字形的演變,其字形有所變化,但仍能辨認出來。
1. 唐代詩人杜牧在《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中寫道:“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歡宵玩夜殊未盡,悲風興至聲更起。夜闌卧聽風吹雨,銘離玦,事特别。”
2. 他戴着離玦,在河邊與愛人互道别。
1. 離别、玦佩、玦瑰、玦玺、離思、珠玦。
珠玉、玉石
脫玦、歸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