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鏁骨观音”。指遍体骨节相连的菩萨。 清 吴伟业 《王郎曲》:“鏁骨观音变现身,反腰贴地莲花吐。” 清 赵翼 《游焦山至扬州途中》诗:“锁骨观音散花女,天教枉煞老头皮。” 林纾 《译<块肉馀生述>序》:“古所谓锁骨观音者,以骨节钩联,皮肤腐化后,揭而举之,则全身鏘然,无一屑落者。”参见“ 锁子骨 ”。
“锁骨观音”是一个具有多重文化含义的词语,以下是综合各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佛教中骨节相连的菩萨形象,尤其强调其骨骼结构如锁链般紧密相连,象征神圣特质。此解释在多个词典类网页中均有提及。
佛教传说
源自“锁骨菩萨”的传说。据记载,菩萨圆寂后,遗体骨节如锁链般勾连,被视为神圣化身。这一典故最早可追溯至中唐李复言的《续玄怪录》中“延州妇人”的故事。
《西游记》中的引用
部分来源提到,《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红孩儿斗法时,曾用“锁骨观音”形容红孩儿幻化的美丽女子,引申为对女性颈部线条的赞美。但需注意,此说法未在其他权威文献中广泛印证。
以上内容综合了词典定义、文学典故及文化演变,覆盖词语的多维度含义。
锁骨观音是指中国佛教中的一位重要菩萨,也称为锁骨观音菩萨或者锁髃观音菩萨。在佛教中,观音菩萨是慈悲与智慧的象征,被视为众生的救世主,广受信仰和崇拜。
锁骨观音的拆分部首为“钅”和“骨”,分别代表金属和骨头。它共有11个笔画。
锁骨观音在中国佛教史上首次出现于北魏时期,进一步发展于隋唐时代。传说中,菩萨的锁骨是由五色琉璃所制成。由于其形状特殊,因而被称为锁骨观音。
繁体字中,“锁骨观音”可写为“鎖骨觀音”。
在古代汉字中,锁骨观音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时候的写法为“鎖髁觀音”。
1. 在寺庙中,人们常常虔诚地向锁骨观音祈福。
2. 锁骨观音被奉为众生的慈悲之神。
1. 锁骨:形容人体颈部前面两侧从颈椎到胸骨之间的部位。
2. 观音:佛教菩萨,又称为*********菩萨,是慈悲与智慧的化身。
锁骨观音的近义词包括锁髁观音、琉璃观音、五色观音等。
由于锁骨观音是一个名词组合,没有明显的反义词。
饱经忧患悲诧悖言乱辞表色禀操不容口沧州词派蹈据鰪鳉放想方足肥钝风波平地服属干嘛关木汗青赫日黄烁烁话语回修惠育回骤呼鹰吉梦浄洗九飞聚沙成塔巨贤扛丧款狎跨涉老祖临摄论甘忌辛旅帆牛茎谯鼓啓途润文使丧佩扫土上澣舍利塔折正顺时随俗説到家索兴潭渊田正题破山寺后禅院軆性土冈万方望诸文彩四溢无垠五株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