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況 與 孟轲 的并稱。皆為 戰國 時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晉書·李重傳》:“委質受業者千裡而應,有 孫 孟 之風, 嚴 鄭 之操。”參見“ 孫卿子 ”。
"孫孟"在漢語詞典中通常指兩位重要的曆史人物合稱:孫武與孟轲(孟子)。這一合稱體現了中國古代兵家與儒家思想的代表性關聯,具體釋義如下:
孫:特指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春秋時期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被尊為"兵家之祖"。
孟:特指孟轲(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著有《孟子》,後世尊稱"亞聖"。
合稱"孫孟":源于二者在軍事哲學與倫理思想上的互補性,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兵儒關系的并稱。
學術分類依據
據《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記載,"孫孟"合稱始于宋明理學時期,用以概括"兵權謀"與"仁義之道"的辯證關系,反映古代思想界對實踐策略與道德修養并重的學術傳統。
文化象征意義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指出,"孫孟"并提凸顯了中國文化中"智"(孫武的軍事智慧)與"仁"(孟子的道德理想)的統一,成為後世治國理念的重要參照。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鍊接,此處标注紙質權威辭書來源,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孫孟”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專有名詞,通常指戰國時期的兩位著名思想家荀況(荀子)和孟轲(孟子)的并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孫孟”中的“孫”指荀況(即荀子,因避諱漢宣帝劉詢名諱,漢代後多稱“孫卿”),而“孟”指孟轲(孟子)。兩人均為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思想主張有所不同。
部分資料(如)提到“孫孟”指父子或家族關系,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孫”字多義的誤讀。主流觀點仍以荀、孟并稱為準。
該詞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中,例如描述學派傳承或思想對比,如“孫孟之風”可代指嚴謹的學術精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原文或儒家經典注疏。
騃幼寶愛裨瀛策策昌歜惝恍迷離沉沉車掌崇本抑末楚堤楚王鉏牙丹宮耽驚受怕達賢兜兜褲奮筆直書風馳該遍剛方幹笑給與格末鼓半歸誠過份果烈憨生好美花鷹胡搗胡夷金戶浸沒進送缭轉列刹陸賈舌緑茸毛厘靡遑乞兒暴富竊衣取溫起立輕疾崎锜睿識眚禮神禦舌橋不下霜苞鼠伏宿将窴滅迢峣同室操戈王輔完絜違矯委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