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tand up]∶站起來。多用作口令
全體起立!
(2) [rise]∶采取直立或站立的姿勢
每寒夜起立。——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起立歡迎
(1).站起直立;站起來。多用示敬意。 漢 王充 《論衡·亂龍》:“ 翁叔 從上上 甘泉 ,拜謁起立。” 宋 陸遊 《次韻和楊伯子主簿見贈》:“大篇一讀我起立,喜君得法從家庭。” 茅盾 《動搖》二:“剛才不起立的發言人就是黑闆上的次多數,十八票的 孫松如 。”
(2).豎立。《漢書·昭帝紀》:“三年春正月, 泰山 有大石自起立。”
(3).騰躍而起。 宋 蘇轼 《與胡祠部遊法華山》詩:“長松攙天龍起立,蒼藤倒谷雲崩壞。”
(4).指湧起。 清 徐葵 《馬将軍歌》:“海水起立飛妖氛,将軍開城揮三軍。”
(5).建造;建築。《後漢書·宦者傳·侯覽》:“﹝ 侯覽 ﹞起立第宅十有六區,皆有高樓池苑。”《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又去官中下狀用錢,就 襄陽府 城外 五裡頭 ,為這 尹宗 起立一座廟宇。” 張恨水 《八十一夢·四十八夢》:“遠遠見那關城在重重疊疊的山峰外,把兩山的谷口,起立一道高牆。”
(6).創建;建立。《孽海花》第二八回:“到一千八百五十年間, 金田 革命,而 洪秀全 、 楊秀清 ,遂起立了 太平天囯 。” 鄒魯 《中國同盟會總章·軍政府宣言》:“今者,國民軍起立軍政府,滌二百六十年之羶腥,復四千年之祖國,謀四萬萬人之福祉。”
“起立”是一個漢語動詞,其核心含義為“從坐、卧或跪的姿态轉變為站立姿态”。具體解釋如下:
動作描述
指身體由低處(如坐、蹲、躺)向高處(直立)移動的過程,例如:“老師進入教室時,全體學生起立問好。”
禮儀象征
在正式場合中表達尊重或回應儀式,如會議主持人宣布“請起立奏國歌”。
部分方言中,“起立”可能擴展為“開始行動”(如“這事得趕緊起立了”),但屬于非标準用法。
起立是一個常見的漢語詞語,具有多種含義。它可以作為動詞使用,表示站立起來,從坐或躺的狀态轉為直立的狀态。同時,它也可以作為形容詞使用,表示非常直立或挺拔。
起立這個詞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起和立。其中,起部的部首是走(走字部首),立部的部首為立(立字部首)。整個詞語的總筆畫數為9筆。
起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周禮》。其中有記載說:“凡寒涼廢立者,其起拂幾如祭祀之禮。”這裡的起立指的是祭祀儀式中的行動,後來逐漸延伸到生活中的站立行為。
在繁體字中,起立的寫法為起立。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起立在古代的寫法為「卩立」。卩是一個古代的字形,它由卩部和雙人旁組成,表示服從、接受的意思。這樣的寫法突顯了起立的行為是一種有儀式性、莊重的動作。
1. 學生聽到了校長的講話,紛紛起立鼓掌。
2. 軍人在國旗升起的時候,應該迅速起立,舉起右手敬禮。
組詞:起飛、起跑、起床、立功。
近義詞:站立、立起。
反義詞:坐下、躺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