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崇本抑末的意思、崇本抑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崇本抑末的解釋

注重根本,輕視枝末。古代“本”多指農業,“末”多指工商業。《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務農重穀。”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財計三》:“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兇,一循于禮,投巫驅佛,吾所謂學校之教明而後可也。治之以末,倡優有禁,酒有禁……此古聖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崇本抑末是一個漢語成語,語義上包含兩層核心内涵:

一、語義解析 "崇本"指崇尚根本、基礎,"抑末"指抑制次要、末端。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漢書·食貨志》記載的"務本抑末,毋與天下争利"政策。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重視根本,抑制枝節",強調主次關系的處理原則。

二、曆史淵源

  1. 經濟政策:漢代将"本"指代農業,"末"指代工商業,形成重農抑商的國家策略。晁錯《論貴粟疏》提出"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體現了該思想的經濟實踐。
  2. 哲學延伸:道家經典《道德經》"緻虛極,守靜笃"的修身觀,儒家《論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倫理觀,均包含崇本思想的理論淵源。

三、現代應用 當代語境中該詞延伸為處理事務應把握核心矛盾,如企業管理中"聚焦主營業務"的決策原則。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特别指出,該成語在語義演變中保持着"主次辯證關系"的核心特征。

(參考資料: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3.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第四版)

網絡擴展解釋

“崇本抑末”是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思想,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成語指注重根本、抑制枝末。古代“本”指農業,“末”指工商業。其核心是主張優先發展農業,限制工商業規模,認為農業是國計民生的基礎,而工商業過度發展會導緻資源浪費和社會不穩定。

  2. 曆史背景與出處
    這一思想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務農重谷。”。元代《食貨志》也提到“俾民崇本抑末”,反映出曆代王朝将農業視為社會穩定和稅收來源的核心。

  3. 政策實踐與影響
    古代統治者通過減免農業稅、獎勵墾荒等措施“崇本”,同時以加重商稅、限制商人地位等方式“抑末”。例如漢代“重農抑商”政策禁止商人穿絲綢、乘車,明代海禁也包含抑制商業擴張的意圖。

  4. 反義詞與評價
    反義詞為“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現代觀點認為,這一政策雖在封建社會有合理性,但抑制了商品經濟和技術進步。明清時期,過度“抑末”甚至成為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阻礙。

  5. 應用示例

    • 曆史文獻:“此古聖王崇本抑末之道。”(清·黃宗羲)
    • 現代造句:“崇本抑末思想在工業化時代已不適用,但重視基礎産業仍有啟示。”

該成語反映古代以農立國的治理邏輯,現代多用于批判性讨論經濟政策平衡問題。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雙重性——既保障了農業社會穩定,也限制了多元經濟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

邊豆閉門思過冰弦玉柱不念僧面也念佛面布什睬瞅黪淡側傾稱便瞅問刺幾蹉蹉黨委丹黃道神道義典史帝祚東睃西望法定代表人反常行為非罰扶牀歸正守丘黃齑護阖恢隆昏踰活句琥珀孫互助會教程膠膠角角界斷可願揆理來春利名驢頭不對馬嘴霾風罵仗腦機内庭泥佛勸土佛泥塑人缥被拑擊黔驢技窮輕佻茕孑認做桑戶棬樞十二月律竦抃誦德素未謀面彤幾望巴巴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