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如鼠伏地,隱蹤躲藏。《漢書·蕭望之傳》:“如使 匈奴 後嗣卒有鳥竄鼠伏,闕於朝享,不為畔臣。”
(2).比喻降服。《舊唐書·裴度傳》:“故 承宗 求援於 田弘正 ,由 度 使客諷動之,故兵不血刃,而 承宗 鼠伏。”
“鼠伏”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字面解釋
指像老鼠一樣伏地隱藏,形容隱蹤躲藏的狀态。例如《漢書·蕭望之傳》中“鳥竄鼠伏”,即用此意比喻匈奴後裔潛藏隱匿。
引申含義
可比喻因畏懼或失敗而屈服、降服。如《舊唐書·裴度傳》描述叛軍“鼠伏”,即表示其被迫歸順。
古籍用例:
“蒙沖兩岸夾長川,鼠伏孤蓬棹向前。”(形容船隻隱蔽前行)
“二畲皆刀耕火耘……如猱升鼠伏。”(描寫山民隱蔽的生活方式)
現代用法:
可類比“潛伏”“蟄伏”,但更強調因怯懦或被動而隱藏。
“鼠伏”兼具動作描述與隱喻色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隱藏還是降服。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書》《舊唐書》等文獻來源。
《鼠伏》指的是老鼠隱藏在暗處或躲藏起來,不敢出來。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人在困境或危險面前感到膽怯或驚恐。
《鼠伏》由“鼠”和“伏”兩個字組成。
“鼠”是由部首“鼠”組成,總筆畫數為7。
“伏”是由部首“人”組成,總筆畫數為4。
《鼠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所著的《警世通言》中,原文是:“鼠伏以待貓出。”意思是老鼠隱藏起來等貓走出來。
在繁體字中,“鼠伏”保持不變,仍然是“鼠伏”。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是常有的。根據曆史記錄,古時候“伏”字的寫法可能有所區别。而“鼠”這個字的寫法在演變過程中相對穩定,沒有太大變化。
1. 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中,他感到像一隻鼠伏在角落裡,不敢動彈。
2. 在面對強敵的時候,她不是鼠伏,而是毫不畏懼,勇敢地迎擊。
1. 伏擊:暗中埋伏并出其不意地攻擊。
2. 伏藏:隱藏起來,不被發現。
3. 鼠竄:鼠類迅速逃離原位置。
1. 躲藏:躲避并藏起來,不被察覺。
2. 躲伏:在隱蔽處等待機會。
1. 挺身而出:敢于面對困難或危險,積極行動。
2. 冒險:不顧危險,搏一搏,單騎闖天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