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靡皇 ”。1.不忙,來得及。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九:“伏願以一垓之土地,建為萬乘之邦家,于時再讓靡遑,羣情又迫,事不得已,順而行之。”
(2).無暇,來不及。 宋 嶽飛 《奏辭檢校少保第二劄子》:“伏蒙聖恩曲降詔諭,未賜俞允,臣義有未盡,跼蹐靡皇,輒敢再羾丹誠,仰幹淵聽。”
(3).謂不安甯。 宋 嶽飛 《奏辭建節第二劄子》:“雖竭疲駑,殊無補報,空糜饘餼,朝夕靡遑。”
“靡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拼音為mí huáng,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
指時間充裕或行動從容。
例句: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再讓靡遑,羣情又迫,事不得已,順而行之。”
(意為“再三推讓仍有時間,但衆人催促,最終隻能順從行事”。)
表示因忙碌或時間緊迫而無法顧及某事。
例句:
宋·嶽飛《奏辭檢校少保第二劄子》:“臣義有未盡,跼蹐靡皇。”
(“跼蹐”形容局促不安,全句意為“因職責未盡而忙碌無暇”。)
描述内心或環境的不安定狀态。
例句:
宋·嶽飛《奏辭建節第二劄子》:“空糜饘餼,朝夕靡遑。”
(“饘餼”指糧食,全句意為“白白消耗糧饷,日夜不得安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涑水記聞》或嶽飛奏章原文。
《靡遑》指的是漫無目的地遊蕩、無所事事、無所適從、無所得的狀态。
《靡遑》的拆分部首為「革」和「夕」,總共有15畫。
《靡遑》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靡靡之音》一詩中:
靡靡之音,維以聽之。
《大雅·靡靡之音》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人遊蕩無所事事、心煩意亂的狀态,其中的「靡靡」可理解為同義詞,意為疲倦、疲軟。
《靡遑》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靡儌」。
在古代漢字中,《靡遑》的字形有所變化,如:
靡:靡字在古代寫法中常常去掉左上方的「彳」,以及底部的小橫。
遑:遑字在古代寫法中也常常去掉左側的「彳」,留下右側的「裡」,删減了一部分筆畫。
他整日無所事事,過着靡遑的生活。
靡麗、靡費、靡革、靡費油燈、靡然
無所適從、漫無目的、疲倦疲軟
專心緻志、有所為、有所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