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完絜的意思、完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完絜的解釋

見“ 完潔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完絜"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考析

“完絜”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完”與“絜”二字組合而成,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其核心含義指完備、完整且潔淨無瑕,常用來形容事物或人的品德修養達到完美、純粹的狀态。

  1. 詞義分解與核心内涵

    • 完: 本義指完整、完好、保全。《說文解字》:“完,全也。” 引申為完備、完美、使之完整。在“完絜”中,“完”側重于事物的整體性、無缺損和達到完善的程度。
    • 絜: 本義指用繩子丈量圍度,引申為衡量、度量。《說文解字》:“絜,麻一耑也。” 段玉裁注:“引申為絜淨,經典作潔。” “絜”通“潔”,意為潔淨、清潔、清白。在“完絜”中,“絜”側重于純淨、無污點、高潔的品質。
    • 合義: “完絜”即“完備而潔淨”,強調内外兼修、完美無缺且品行高潔。它描述的是一種理想的、無可挑剔的狀态,既要求形式上的完整無缺(完),也要求本質上的純淨高尚(絜)。
  2. 典籍用例與語境分析

    • 該詞在漢代及以後的典籍中時有出現,多用于描述人的品德或事物的完美狀态。
    •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中,司馬遷評價屈原:“其志絜,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争光可也。” 雖然此處未直接使用“完絜”,但“皭然泥而不滓”(潔白純淨,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境界,正是“完絜”所追求的極緻體現。後世評述屈原時,常用“完絜”概括其人格。
    • 《漢書·揚雄傳》 記載揚雄《反離騷》中有句:“完絜其身,保其德。” 這是該詞在正史中的直接應用,意指屈原保全自身品德的完美與高潔。班固在《離騷贊序》中評價屈原:“雖非明智之器,可謂妙才者也。” 其背景正是屈原追求“完絜”卻不容于世的悲劇。
    • 《後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列傳》 序言評價幾位高士:“若二三子,可謂識去就之概,候時而處。夫然,豈其枯槁苟而已哉?蓋詭時審己,然不降其志以屈其道也。” 李賢等注引皇甫谧《高士傳》評井丹:“井丹,字大春……性清高,未嘗修刺修人。通五經,善談論,京師為之語曰:‘五經紛綸井大春。’” 這種清高自守、學識淵博、不慕榮利的形象,亦符合“完絜”的品格要求。
  3. 語義演變與使用範圍

    • “完絜”一詞的使用頻率在古代漢語中并不算高,其語義相對穩定,始終圍繞着“完備無缺且潔淨高尚”的核心。
    • 它主要用于形容人的道德情操、品格修養達到了極高的、近乎完美的境界,強調内在的純潔(絜)與外在表現的完美(完)的統一。
    • 有時也可用于形容事物(如文章、器物)的完美精良、無可挑剔,但此用法相對較少見。

“完絜”是一個承載着古人道德理想與審美追求的詞彙,意指完備周全、完美無缺且純淨高潔。它深刻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品德修養的最高期許——不僅要求行為端正、才能完備(完),更要求内心純淨、志趣高遠、不染塵俗(絜)。該詞多見于史傳文學中對高尚人物的評價,是理解古代士人精神追求的重要語詞之一。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大型語文辭書,其經典用例主要見于《史記》、《漢書》、《後漢書》等正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完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完絜”讀作wán jié,核心含義為“完美無缺,無懈可擊”。既可形容事物毫無瑕疵,也可指人的才華或能力極為出色。

二、詳細釋義

  1. 作為成語的用法
    強調事物或人的卓越性,例如:“他的設計方案完絜,獲得一緻好評。”

  2. 曆史文獻中的延伸義
    部分古籍(如《新唐書》)提到“完絜”可表示道德清正純備,如描述鄭馀慶“行已完絜”,指其品行高潔。但需注意,此釋義來源的網頁權威性較低,可能存在語境特殊性。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詞彙

五、注意事項

若在學術或正式場合使用“完絜”的古義(如道德層面),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進一步考證,避免誤用。日常交流中更推薦采用“完美無缺”的現代通用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良除暴碑記不攜纏頭裹腦城牙馳道癡鼠拖姜癡頭創造方法誕譽遞角斷蟒二門反舌鳳枕俘累腹笑膏澤嘎斯規争故然孩幼鶴困雞羣花礎賄求沍結混話火焰草交神計極峻制開鍊烴闊然例案黧黑隸首之學馬奶酒厖鴻蠻貊名實相符女媄前旒青靛欽信色若死灰商敵賒刑耍峭水晶盤邃遠宿居索虜鎖子帳同寅逶靡榲桲烏鲗像法象喙枭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