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末的意思、格末的詳細解釋
格末的解釋
方言。這麼,那麼。昆劇《牆頭馬上》第十場:“哈哈,格末真正是樁笑話哉!”越劇《二度梅》:“格末,夫人就收下做女兒吧!”
詞語分解
-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标準: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品質: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格格不入。 擊,打:格鬥。格殺。 推究:格
- 末的解釋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後,終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窮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業。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傳統戲劇角色名,一
專業解析
“格末”是一個在現代漢語中極其罕見且基本不再使用的方言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白話文獻或某些方言中。其核心含義是作為疑問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那麼”、“為什麼”、“怎麼”或“什麼”,用于表示疑問、反問或強調。
以下是基于其曆史用法和詞典釋義的詳細解釋:
-
核心含義(疑問代詞):
- 相當于“那麼”或“為什麼”: 這是“格末”最常見的用法,用于詢問原因、理由或表示驚訝、不解。例如:
- “格末你為啥勿去?”(那麼你為什麼不去?)
- “格末伊為啥要這樣做?”(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 相當于“怎麼”或“什麼”: 有時也用于詢問方式、情況或表示驚訝。例如:
- “格末辦?”(怎麼辦呢?)
- “格末事體?”(什麼事情?)
-
方言屬性與語境:
- “格末”主要被認為是吳語方言詞彙(如上海話、蘇州話等),在近代(如明清小說、民國時期作品)的吳語區白話中使用較多。
- 在現代标準漢語(普通話)中,這個詞已經完全被“那麼”、“為什麼”、“怎麼”、“什麼”等詞取代,不再流通。在非吳語區的其他方言中也很少見到。
-
使用注意事項:
- 時代性: 使用“格末”會帶有強烈的時代感或地域感,通常隻在模仿古代白話或特定方言的語境中出現。
- 非标準語: 在正式的現代漢語寫作或交流中,應避免使用“格末”,而應使用其對應的現代漢語詞彙(“那麼”、“為什麼”、“怎麼”、“什麼”)。
- 理解依賴語境: 其具體含義(是“那麼”還是“為什麼”等)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斷。
“格末”是一個源于吳語方言、主要用于近代白話的疑問代詞,基本等同于現代漢語的“那麼”、“為什麼”、“怎麼”或“什麼”。它在現代标準漢語中已廢棄不用,僅存于曆史文獻或特定方言表達中。理解和使用該詞需要特别注意其方言背景和曆史語境。
參考來源:
- 該詞釋義主要依據其在曆史文獻(如明清小說、近代吳語作品)中的實際用例,以及方言研究資料。如需最權威的詳細解釋和例證,建議查閱大型曆史性語文辭書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或專門的方言詞典(如《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格末”是吳語、越劇等方言中常用的詞彙,主要含義為“這麼”或“那麼”,通常用于口語表達或戲曲台詞中,帶有強調、感歎或承接語氣的功能。具體解釋如下:
-
基本含義
“格末”相當于普通話中的“這麼”或“那麼”,常用于強調程度或引出後續内容。例如:
- 昆劇《牆頭馬上》第十場:“哈哈,格末真正是樁笑話哉!”(意為“這真是天大的笑話!”)
- 越劇《二度梅》:“格末,夫人就收下做女兒吧!”(意為“那麼,夫人就收她做女兒吧!”)
-
詞源與構成
- “格”在方言中可表指示代詞“這”或“那”,“末”則有語氣助詞或轉折連詞的作用,組合後形成固定搭配。部分學者認為其來源可能與古漢語中的“個麼”相關。
-
使用場景
多見于江浙滬地區的方言對話、戲曲台詞或民間故事中,表達感歎、轉折或建議,例如:“格末好哉!”(意為“這樣就好了!”)。
-
注意點
該詞屬于地域性較強的方言詞彙,現代标準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傳統戲曲或文學作品。如需更權威的方言用法解析,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專業平台。
别人正在浏覽...
奧斯特洛夫斯基百克綳瓷踣覆燦爛棽鐘尺題丑話怵迫倒插門棟梁之材割酒果仁兒谷氣古澤寒進泓澄猴拳家祿較辨解制跻陵晶頂禁宮花經藝救饷癞蝦蟆想吃天鵝肉爛污隆備龍争虎戰栾社苗嗣明漪嚙镞萍浏醴起義前妻切向力秋鲭曲要桡人榮秩三秀善秀社會地位聖渥樹畜水花說诨經死中求活太師槅體理停闆聽聆通美同心如意推壓讬葬瓦桁危苦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