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耽驚受怕”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ān jīng shòu pà,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人因外界危險或壓力而持續處于擔驚受怕的狀态,常指心膽俱裂、極度恐懼的心理狀态。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耽驚受怕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人因為害怕而受到困擾或影響。它可以用來描述人們在面對恐怖、驚吓的情況下所感受到的不安和恐懼。
成語耽驚受怕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
- 耽:⺌耳、8筆
- 驚:忄心、8筆
- 受:⺖又、5筆
- 怕:忄心、7筆
耽驚受怕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紀傳》中的記載,原文是:“郭含恥辱,未能棄國而傷順。平原侯弟既得志,耽驚受怕,言室宇庥暢。”由于戰亂年間人們生活在恐懼的環境中,所以出現了這個成語來描述人們的心情。在繁體中,耽驚受怕的寫法是耽驚受怕。
在古代,耽驚受怕的寫法為耽驚受怕。其中,耽字形狀類似于現代普通話中的“耳”,驚字的古代寫法中帶有“馬”的部分,受字的古代寫法中有類似現代普通話中的“又”的部分,怕字的古代寫法也與現代大緻相同。
這個節目太恐怖了,看得我是耽驚受怕。
- 耽心:形容一直牽挂着或擔心着某人或某件事情。
- 驚弓之鳥:比喻因為遭受過恐懼或打擊而産生畏懼心理的人。
- 驚恐:指人因遭受恐怖或驚吓而感到害怕。
- 驚駭:形容因突然的驚吓而吓得心慌意亂。
- 安心:形容心情平靜,沒有擔心和不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