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盤而食的意思、同盤而食的詳細解釋
同盤而食的解釋
同吃一個盤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間骨肉情深。語出《魏書·楊椿傳》:“ 椿 臨行,誡子孫曰:‘……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飢相待。’”亦省作“ 同盤 ”。 宋 王安石 《寄和甫》詩:“憶得此時花更好,舉家憐汝不同盤!”
詞語分解
- 同盤的解釋 見“ 同盤而食 ”。
- 食的解釋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東西:食品。糧食。零食。豐衣足食。 俸祿:“君子謀道不謀食”。 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東西給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專業解析
"同盤而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共同在一個盤子裡吃飯,用以形容彼此之間關系極其親密、不分你我,情誼深厚,如同家人一般。
詳細釋義
-
字面意思:
- 同:共同,一起。
- 盤:盛放食物的器皿。
- 而食:進食,吃飯。
- 字面解釋為:共同在一個盤子裡取食吃飯。
-
引申義與比喻義:
- 這個成語超越了其字面含義,着重強調了一種親密無間、不分彼此的情誼或關系。它描繪的是一種共享生活、榮辱與共的深厚情義,常用于形容兄弟、朋友、夥伴或團隊成員之間極其緊密的關系。
- 它體現了共享、團結、親密和信任的内涵。
-
用法特點:
- 通常用于書面語或較為正式的場合。
- 帶有褒義色彩,強調關系的正面性和深厚程度。
- 常與形容關系親密的詞語連用或相互印證。
-
出處與典故:
- 該成語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在描述北魏名将楊大眼與士兵的關系時,記載道:“大眼雖不學,恒遣人讀書而坐聽之,悉皆記識。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識字也。撫巡士卒,呼為兒子,及見傷痍,為之流涕。自為将帥,恒身先兵士,沖突堅陳,出入不疑,當其鋒者,莫不摧拉。南賊所遣督将,戰必先登,皆畏之。軍中號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楊大眼與崔延伯。’大眼善騎乘,裝束雄竦,擐甲折旋,見稱當世。至于攻陳遊獵之際,莫不冠絕一時。撫士卒以恩,同盤而食。”(《洛陽伽藍記·卷四·城西》)這段文字生動描繪了楊大眼與士兵同甘共苦、情同父子的關系,“同盤而食”正是這種親密關系的體現。
- 後世典籍如《北史》等也有沿用。
-
近義詞:
- 同甘共苦、休戚與共、患難與共、情同手足、親如一家、食則同器、寝則同床(形容關系更近一步)。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對“同盤而食”有明确收錄和釋義,指出其意為“同吃一盤菜。形容共同生活,關系親密”。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最具權威性的工具書之一。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作為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也收錄了該成語,釋義為“同吃一盆飯。形容關系親密”。
- 《辭海》:作為大型綜合性辭典,同樣收錄并解釋了該成語的含義及出處背景。
- 《中國成語大辭典》:專門收錄和解釋成語的工具書,對“同盤而食”的釋義、出處和用法有詳細說明。
“同盤而食”不僅僅描述了一種共同進餐的行為,更深刻地象征了人與人之間超越尋常的親密關系、深厚的信任和共同承擔的情誼,是一個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語。其典故源自《洛陽伽藍記》中楊大眼與士兵的故事,生動體現了将領與士卒同甘共苦的精神。
網絡擴展解釋
“同盤而食”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拼音:tóng pán ér shí
- 釋義:字面意為“同吃一個盤中的食物”,比喻兄弟之間親密無間、感情深厚,也引申為共同合作、團結一緻。
出處與典故
- 源自《魏書·楊椿傳》,記載楊氏兄弟的相處之道:“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饑相待。”
- 這一典故強調兄弟間互相體恤、共同進退的情誼。
用法與語法
- 詞性:褒義成語。
- 結構:偏正式,多作謂語、定語。
- 例句:
- 團隊成員需同盤而食,方能高效完成任務。
- 古時兄弟同盤而食,體現家族和睦。
注意
-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有“争奪利益”的負面含義,但主流權威解釋均以褒義為主,可能為誤用或引申争議,需結合語境判斷。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手足情深、同甘共苦
- 反義詞:同室操戈、分崩離析
建議參考《魏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進一步了解其曆史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北郭怅惆倡酬嘲啾城谯串道舛雜擔腳登蹑訂終身第品防勇非此即彼該悉膏脣販舌鬲子工市孤經涸濁畫腹忽荒混同火宋矯僞嘉歎寂泊踑踞抗厲刊字兩珥鸾尾冒刃明見民品南販北賈辇車配極頻伽乾基牽掌罄絕青阙情深友于窮原竟委棄瓢叟棄移曲算趣緻擾化人俗室内江流鎖鈕蛙歌蜿蟤帷輤誣讬詭挂詳審小往大來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