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棄瓢翁 ”。
“棄瓢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典故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棄瓢叟”拼音為qì piáo sǒu,是“棄瓢翁”的别稱,指堯帝時期的隱士許由,後泛指隱士。
雖無直接對應的成語,但常與“許由洗耳”“箕山之志”等典故并用,表達隱逸情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詩詞集。
《棄瓢叟》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棄卻瓢,指的是不再使用一個在某個情況下非常常用的東西。
《棄瓢叟》由“弓”、“瓜”、“力”和“又”四個部首組成,總計有12畫。
《棄瓢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齊物論》。其中有這樣一句話:“齊物者,其心皆同也,可以無言而通也。故其設也,雖千萬世,其義弗離也。雖一受之而成,不可亂也。傳不亂也。從不絕也。象不湛也。
《棄瓢叟》的繁體字為"棄瓢叟"。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棄瓢叟》,古時候的寫法是“棄瓿叟”,其中的“瓿”是指容器,類似于現代的瓢。
他年事已高,卻仍然不願棄瓢叟,堅持使用最基本的工具。
棄船、棄宅、棄絕、棄兒
舍棄、放棄、抛棄、離棄
珍視、保留、執着、堅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