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棄瓢翁 ”。
“棄瓢叟”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隱逸典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隱士,尤其特指上古高士許由。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
“棄瓢叟”典出東漢·蔡邕《琴操》及晉·皇甫谧《高士傳》。相傳堯帝欲禅讓天下于隱士許由,許由避至箕山隱居。他常以手捧溪水而飲,有人贈其一瓢(葫蘆剖成的舀水器具)。許由用瓢取水後挂于樹上,風吹瓢動,發出聲響。許由嫌其聒噪擾心,遂将瓢棄之,從此繼續用手掬水。後世因此稱許由為“棄瓢叟”或“挂瓢翁”,借指超然物外的隱者。
字面義
“棄”即丢棄,“瓢”為舀水器具,“叟”指老者。三字直譯為“丢棄水瓢的老人”,實指許由棄瓢明志的行為。
引申義
象征摒棄外物牽累、追求精神自由的隱逸精神。許由棄瓢之舉,體現其對物質簡樸的極緻追求(連一瓢之微亦覺多餘)與對内心甯靜的堅守(惡其聲而棄之),成為淡泊名利的文化符號。
隱逸文化的标志
典故濃縮了道家“返璞歸真”思想,代表隱士對世俗紛擾的排斥。如《莊子·逍遙遊》載許由拒受天下,與棄瓢行為一脈相承,均彰顯“不以物累形”的哲學。
文學中的意象
曆代詩文常以“棄瓢”喻清高志節。如唐代駱賓王《夏日遊山家》詩:“棄瓢箕山下,洗耳颍水濱”,借許由典故抒發放棄功名、寄情山水之志。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棄瓢”詞條,釋義為:“許由棄瓢。後以‘棄瓢’指隱逸傲世。”
來源鍊接:http://www.hydcd.com/cd/htm13/91705.htm(需訂閱訪問)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釋“棄瓢叟”:“指許由。因其棄瓢明志,故稱。”
來源鍊接:https://www.cishu.com.cn/ciyuan/index(線上檢索需授權)
《高士傳》(晉·皇甫谧撰)
原文記載:“許由……以手掬水而飲之,人遺一瓢,由操飲畢挂樹,風吹樹動,曆曆有聲,由以為煩,棄之。”
來源鍊接(中華書局點校本):https://www.zhbc.com.cn/bookinfo/3/3210.html
《中國隱士文化史》(劉墨著,三聯書店)
分析許由棄瓢行為象征隱士“去工具化生存”,即拒絕被器物異化,回歸生命本真。
ISBN參考:9787108056887
“棄瓢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典故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棄瓢叟”拼音為qì piáo sǒu,是“棄瓢翁”的别稱,指堯帝時期的隱士許由,後泛指隱士。
雖無直接對應的成語,但常與“許由洗耳”“箕山之志”等典故并用,表達隱逸情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詩詞集。
把賣版畫别無長物髀裡肉生澄清沖軍楮币撺唆村野鄙夫促退當上大疋釘錘都廳返觀内視返俗豐淫跟從鼓石橫敢泓然宏偉後祖花囿集安健啖僭慢驕榮節趨經世之才金姑娘娘金堂戢羽聚斂曠時懶媠冷澹略約兩腳居間買賄蒙化南朝420—589潛逃前站青阿罄吐秦昭盟夷軟緞少常赦放深迂舍字司賓踏罡布鬥讨蒐通弊晚稻王八羔子帷裳躧高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