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日、月兩旁的光暈。古代認為是災變的征兆。《宋書·五行志五》:“ 晉愍帝 建武 元年正月庚子,白虹彌天,三日并照,日有重暈,左右兩珥。”《隋書·天文志下》:“月暈有兩珥,白虹貫之,天下大戰。”《宋史·欽宗紀》:“﹝ 靖康 元年二月﹞丁未,日有兩珥。”
“兩珥”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古代将“兩珥”視為異常天象,多與災變征兆關聯:
“珥”在天文中特指日、月旁的光弧,因形似耳飾得名(參考“珥”的字源解釋)。古代觀測者通過此類現象推測吉兇,反映了天人感應的思想。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記錄或文獻出處,可查閱《宋書》《隋書》等古籍,或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兩珥》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一般用來描述人物具有雙重的能力或地位。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
1. 兩 (liǎng):表示數目為2,用來表示雙重或兩個。
2. 珥 (ěr):表示佩戴在耳邊的飾物。
因此,《兩珥》表示佩戴在雙耳的飾物。
《兩珥》最早出現在古代《史記》中,是指古代貴族或高級官員所使用的耳環飾品。這些耳環通常由貴重的寶石或金銀制成,象征着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兩珥》的繁體字為「兩珥」。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兩珥」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漢時期,「兩珥」的「兩」字可能被寫為「兩」,而在别的時期和地區,「珥」可能被寫為「耳」。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可能有不同的字形。
1. 他是一個兩珥的人物,既是一位傑出的企業家,又是一位獨具慧眼的收藏家。
2. 這位畫家以他的兩珥才華聞名于世,既擅長油畫,又能作出精美的水彩畫。
1. 兩珥之才:指具備雙重才華或能力的人。
2. 兩珥之位:指同時具有兩種不同地位或職位的人。
近義詞:多才多藝、千裡馬。
反義詞:一技之長、專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