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僞;虛假。《漢書·賈誼傳》:“矯僞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餘萬錢,乘傳而行郡國,此其無行義之尤者也。” 顔師古 注:“言詐為文書,以出倉粟近十萬石耳。” 宋 司馬光 《辭知制诰第五狀》:“意者朝廷以臣所言皆為矯僞,不足聽察邪?” 明 張居正 《答南台谏》:“惟丈俯鑒愚悃,早為停寝,僕此意發自丹愫,絶無矯僞。”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五篇:“然因讓而争,矯僞已甚,生息此土,則亦勞矣,不如作詼諧觀,反有啟顔之效也。”
“矯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定義
指人為的虛假或作僞行為,即通過刻意掩飾真實情感或意圖,表現出與實際不符的虛僞态度。例如《漢書·賈誼傳》提到“矯僞者出幾十萬石粟”,顔師古注釋為“詐為文書”以騙取糧食,體現了該詞的核心含義。
詞源與結構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宋代司馬光在奏疏中質問“臣所言皆為矯僞”,明代張居正則以“絕無矯僞”自證坦誠,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評“矯僞已甚”的社會現象,均反映了該詞在不同語境下的批判性使用。
使用場景與延伸意義
多用于描述社交場合中的虛僞表現,如刻意讨好他人或掩飾真實目的。現代語境中可延伸至職場、政治等領域,強調表裡不一的行為。
近義辨析
與“矯飾”相近,但“矯僞”更側重“僞”的欺騙性;與“虛僞”相比,則多了一層“刻意修正言行”的主動性。
該詞從古至今均含貶義,常用于批判不真誠的行為模式。需注意其與單純“虛假”的區别,關鍵在于“矯”所暗示的主動修飾過程。
矯僞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包括矢(shǐ)和言(yán)。矢是指箭頭,表示直線和追求真實,而言則表示語言和言論。這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5畫和7畫。
矯僞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源自《漢書·王莽傳》:“矯言時舍”,意思是改正言辭,舍棄虛僞。後來,這個詞的意義逐漸擴展為糾正虛僞的行為和态度。
在繁體字中,矯僞通常被寫作「矯僞」。
古時候,矯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矯僞被寫作“矯偽”。這個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了。
以下是一些關于矯僞的例句:
1. 他沒有矯僞的言辭,總是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2. 面對領導的問題,他沒有回避,也沒有矯僞,而是坦率地承認錯誤。
矯僞的組詞包括:
1. 矯正:改正錯誤或不合理的事物。
2. 矯情:指人們故意表現出與真實情感不符的态度或行為。
3. 矯健:形容身體強健或心理狀态良好。
矯僞的近義詞是真實、誠實,反義詞是虛僞、僞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