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泊的意思、寂泊的詳細解釋
寂泊的解釋
(1).恬靜淡泊;不追求名利。《晉書·束晳傳》:“将研六籍以訓世,守寂泊以鎮俗,偶 鄭老 於海隅,匹 嚴叟 於僻 蜀 。”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觀三世以其夢,撫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窕窈。” 宋 蘇舜欽 《送王規方叔序》:“聞善而聳,見惡而惡,未能寂泊,與天為徒,使其心氣鬱律不寧,而無所輔養。”
(2).寂靜無聲。 章炳麟 《<革命軍>序》:“然自 乾隆 以往,尚有 呂留良 、 曾靜齊 、 周華 等持正議以振聾俗,自爾遂寂泊無所聞。”
詞語分解
- 寂的解釋 寂 ì 靜,沒有聲音:寂靜。寂寞。孤寂。寂寂。寂滅。寂默。寂寥(寂靜空曠)。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泊的解釋 泊 ó 停船靠岸:泊船。泊位(航運上指港區能停靠船泊的位置)。停泊。 停留:飄泊。 〔落( 安靜:淡泊(亦作“澹泊”)。?)泊〕見“落”。 泊 ō 湖:湖泊。水泊。血泊(一大灘血)。 筆畫數:;
專業解析
寂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心境或環境的空寂淡泊、超脫甯靜,強調遠離喧嚣、無欲無求的精神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寂:寂靜、安靜、沒有聲音;也指心境的空靈、超脫。
- 泊:停泊、停留;引申為淡泊、恬靜、不慕名利。
- 合義:形容環境極其安靜、冷清;更側重于形容人的心境淡泊甯靜,不受世俗紛擾,無欲無求,超然物外。它表達的是一種内在的、深層次的平靜與超脫。
-
引申義與用法:
- 形容環境:指地方非常偏僻、荒涼、人迹罕至,一片寂靜。例如:“深山寂泊,人煙罕至。”
- 形容心境/狀态:指人的内心清靜無為,淡泊名利,不追求世俗的榮華富貴,安于甯靜簡樸的生活。這是更核心、更常用的含義。例如:“他性情寂泊,不慕榮利,隱居山林。” 或 “守寂泊之志,養浩然之氣。”
- 哲學/宗教意蘊:常與道家追求自然無為、清靜寡欲的思想,或佛家追求空寂、解脫的境界相聯繫,體現一種精神上的超脫與回歸本真。
-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對“寂泊”的解釋通常包含“恬靜寡欲;不追求名利”以及“寂靜”兩層意思。例如:“亦作‘寂漠’。恬靜寡欲;不追求名利。亦指寂靜。” (來源: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1993)。
- 《辭源》(修訂本):可能收錄該詞,釋義側重于“寂靜”和“淡泊無為”的含義。(來源: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編.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1979-1983)。
- 《古代漢語詞典》:會收錄此詞,解釋其古義為“寂靜;恬淡”。(來源:《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各異)。
“寂泊”一詞描繪的是一種内外兼修的甯靜狀态。外在指環境的空寂荒涼,内在則指心境的淡泊超脫、遠離塵嚣、無欲無求。它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别是道家思想所推崇的回歸自然、清靜無為的人生理想。
網絡擴展解釋
“寂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恬靜淡泊,不慕名利
指心境平和、超脫世俗欲望的狀态,常見于形容文人隱士的生活态度。例如《晉書·束晳傳》提到“守寂泊以鎮俗”,強調以淡泊之心抵禦浮躁世風。南朝謝靈運在《山居賦》中亦用“乘恬知以寂泊”表達對自然與哲思的追求。
-
寂靜無聲
描述環境或氛圍的甯靜,如章炳麟在《<革命軍>序》中寫道“自爾遂寂泊無所聞”,暗喻思想沉寂的狀态。
二、語境與延伸
- 古籍引用:宋代蘇舜欽在《送王規方叔序》中以“未能寂泊”反襯理想心境的重要性。
- 現代用法:多用于文學或哲理性表達,既可指人生态度,亦可形容物理環境的靜谧。
附:發音與結構
- 拼音:jì bó(注音:ㄐㄧˋ ㄅㄛˊ),其中“寂”強調靜默,“泊”取“淡泊”之意。
- 反義詞:如“喧嚣”“躁動”等,與“寂泊”形成鮮明對比。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晉書》《山居賦》等文獻原文,或通過詞典網站(如滬江線上詞典)進一步查閱。
别人正在浏覽...
闆橋辦學碑壠邊緣學科博泛蠶女長圍昌作朝籍懲乂船台春正祠祭殚精竭力擔仆丁徭抵飾風瞀風向蜂轶分星撥兩乖弛官使旱石賀新郎和雅懷給環集忽溜貨黩煎糜機警祭孔鏡發精銀絶奇夔牛懶放零瀼離鄉聚眉雪謀維辟謬平門青由搝揭取日日漸色喜痁疾審己度人耍猴兒四背搜章擿句談賓韬力望塵奔北文章四友武巡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