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厲的意思、抗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厲的解釋

(1).高尚嚴正。《東觀漢記·逢萌傳》:“少有大節,志意抗厲。”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材理》:“抗厲之人,不能迴撓。” 清 周亮工 《盛此公哭金冶王》詩:“其人抗厲希古,不可一世。”

(2).聲音高亢,容色嚴厲。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 衛公 始困於貧賤,因過 華山廟 ,訴於神,且請告以位宦所至。辭色抗厲,觀者異之。”《資治通鑒·梁敬帝太平元年》:“﹝ 于謹 ﹞辭色抗厲,衆皆悚動。” 胡三省 注:“抗厲,舉聲高亢且正色嚴厲也。”

(3).振奮。《後漢書·窦融傳》:“今 關 東盜賊已定,大兵今當悉西,将軍其抗厲威武,以應期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厲”的漢語詞典釋義

“抗厲”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抗”與“厲”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剛直嚴正、不屈不撓。以下從語義、語用及權威辭書角度分層解析:


一、語義解析

  1. “抗”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對抗、抵禦(《說文解字》:“抗,扞也”)。
    • 引申義:引申為剛直不屈,如“抗節”(堅守節操)、“抗言”(直言争辯)。
  2. “厲”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磨刀石(《說文解字》:“厲,旱石也”),後衍生出“嚴厲”“剛烈”之義,如“厲色”(神色嚴肅)。
  3. “抗厲”的合成義
    • 二字結合後,強調性格或态度的剛強嚴正,尤指不屈服于威壓的品格。例如:

      “性抗厲,有不可奪之志。”(《後漢書·獨行列傳》)


二、語用特征與典籍用例

  1. 人物品評語境
    • 多用于史書、筆記中評價人物性格,如:

      “(蓋勳)抗厲威猛,人皆憚之。”(《資治通鑒·漢紀》)

  2. 行為描述
    • 形容言辭或行動堅決不屈,如:

      “抗厲守正,不為權貴所屈。”(《宋史·忠義傳》)


三、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剛正嚴肅,意志堅強。”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第6卷第567頁。

  2. 《辭源(修訂本)》

    釋為:“剛強嚴厲。”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1983)第2冊第1123頁。

  3. 《古代漢語詞典》

    釋為:“剛直嚴正。”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1998)第872頁。


四、古今演變與使用範圍

“抗厲”以剛直不屈為核心語義,承載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氣節與操守的推崇,是漢語中極具道德張力的古典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抗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一、基本解釋

發音:kàng lì(注音:ㄎㄤˋ ㄌㄧˋ)
詞性:形容詞

二、詳細釋義

  1. 高尚嚴正
    指品格剛正不阿,堅守原則。例如:

    • 《東觀漢記·逢萌傳》提到逢萌“少有大節,志意抗厲”,形容其年少時便志向高潔、嚴正不屈。
    •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中稱“抗厲之人,不能迴撓”,強調這類人不易屈服。
  2. 聲音高亢,容色嚴厲
    形容言辭或神态激昂、嚴肅。例如:

    • 唐代《隋唐嘉話》記載李靖(衛公)在華山廟“辭色抗厲”,旁觀者為之動容。
    • 《資治通鑒》描述于謹“辭色抗厲”,胡三省注為“舉聲高亢且正色嚴厲”。
  3. 振奮
    表示精神或行動上的激昂奮發。例如:

    • 《後漢書·窦融傳》中“抗厲威武,以應期會”,指振奮軍威以響應戰事。

三、使用場景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辭典》或《人物志》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吧唧寶币不覩事慘無人道成城斷金呈覽斥女從子丹洞躭憂斷斷繼繼法套歌戲宮市購拿瞽曠呵道橫鬧回颿槌降變佼黠齑粉禁斥津漈矜平躁釋即期激湍刊石括奪累世林英曆心駱駝草幔城黴爛内應驽怯漚田旁戶千裡駿骨潛運騎赤鯉丘虛戎藩山字肩滲水深幽折證守精首夏鮛鲔貪狼桃蕊通音瘟君文武才獻呈嚣陵遐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