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防勇的意思、防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防勇的解釋

清 代維護地方治安的兵卒。 清 薛福成 《籌洋刍議·利權三》:“ 中國 之護商旅也,陸路則有防勇,水路則有水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防勇是清代中後期對地方常備武裝力量的特定稱謂,特指由綠營兵制中抽調組建的定額地方駐防部隊,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1. 基本釋義與性質

    “防”指“防守、駐防”,“勇”指“兵勇、鄉勇”。合稱“防勇”,即指承擔固定地點(如州縣城池、關隘要津)駐守防衛任務的常備兵員。其性質屬于國家經制兵(綠營兵)的一部分,但編制和職能相對獨立于綠營主力野戰部隊,主要職責是維持地方治安、彈壓盜匪、守衛城池。來源主要從綠營兵額内抽調,而非臨時招募的鄉勇。

  2. 曆史演變與背景

    防勇制度在道光、鹹豐年間(19世紀中葉) 尤為凸顯。其時清廷面臨内憂外患(如太平天國運動、撚軍起義),原有的綠營主力因腐化而戰鬥力低下,不得不大量依賴地方武裝。朝廷遂從綠營中抽調相對精幹者,或另行招募,組成專責地方守備的“防勇”,并給予固定糧饷(“防饷”),成為介于正規軍與臨時團練之間的常設力量。其出現标志着清代兵制從單一綠營向多元化地方防軍轉變的關鍵階段。

  3. 職能與特點

    • 駐防固定化:區别于綠營主力“鎮戍”的流動性,防勇通常長期駐守特定州縣或戰略據點。
    • 職責地方化:核心任務是維護轄區治安、緝捕盜賊、守衛城池衙署,較少承擔大規模野戰任務。
    • 兵源與編制:兵員雖多來自綠營,但常單獨成營(如“某縣防營”),由本地武官或綠營将領統帶,饷械由地方籌撥或朝廷專項支給(“防饷”)。
    • 過渡性角色:在太平天國後興起的“勇營”(如湘軍、淮軍)成為國防主力後,殘留的防勇逐漸被汰撤或并入新式巡防營、警察系統。
  4. 與“勇營”的區别

    需特别注意“防勇”與“勇營”的差異:

    • 防勇:本質是綠營制度的補充和變體,屬國家經制兵範疇,職責限于地方守備。
    • 勇營(如湘淮軍):是戰時臨時招募、獨立于綠營系統之外的野戰部隊,戰後部分轉為“防軍”(即“留防之勇營”),成為清末國防主力,最終演變為新軍。防勇在勇營興起後逐漸式微或被吸收。

“防勇”是清代中後期(尤以道光、鹹豐朝為盛)由綠營兵制衍生出的、專職地方駐防的常備武裝力量,是清廷應對統治危機時對傳統兵制的局部調整,具有固定駐防、維持治安、兵源出自綠營(或仿綠營招募)等特點,是近代中國軍事制度從綠營向勇營、新軍過渡的重要環節。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權威辭書釋義)
  2. 羅爾綱. 《綠營兵志》. 中華書局, 1984. (清代兵制研究經典著作)
  3. 茅海建.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争軍事與外交》.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1. (涉及晚清軍事制度演變)
  4. 王爾敏. 《淮軍志》. 中華書局, 1987. (詳述勇營制度及與舊制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防勇”的詞義解釋,存在兩種不同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1. 清代地方治安兵卒
    該詞在清代文獻中主要指地方治安部隊。根據《籌洋刍議》記載,防勇是清政府為維護陸路商旅安全而設立的武裝力量,與水師共同承擔護衛職責。其職能包括巡邏、緝捕盜匪等,屬于非正規軍編制,類似現代的地方警備隊。

  2. 現代語境下的成語化誤用
    部分現代資料(如查字典網頁)将其解釋為“面對困難時保持警惕與勇敢的複合精神”,這可能是對字面組合“防”(防備)與“勇”(勇敢)的衍生解讀。但該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建議在正式場合優先采用曆史文獻中的定義。

建議注意語境差異:研究清代兵制時指治安部隊,現代比喻性表達中可能被賦予新含義,但需标注非傳統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愛屋及烏白璧青蠅辯政常言出活春醠詞雄大好繁缺風和日煗鳳音焚錢烈楮蛤棃恭約歸十歸一鶴鳴九臯護林渾頭渾腦降符翦燭腳丫子截肢疾夫錦帳枯顆連及柳老悲桓卵清論薦賣權梅花墅偶詞泡沫經濟辟寒香貧味品馔鋪蓋卷齊白石切變起喪趨奉溽蒸苫褐攝葉司察宿見損上益下讨嚣佗時突突囔囔外眷望潮晚間帷車文勢溫直伍參五鬥米師向壯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