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亭隊的意思、亭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亭隊的解釋

亭燧。 漢 應劭 《漢官儀》卷上:“邊陲蕭條,靡有孑遺,鄣塞破壞,亭隊絶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亭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中國古代軍事和行政制度中,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記載,其核心釋義如下:

亭隊

指中國古代在邊境或要道設立的兼具警戒、防禦與郵驿功能的基層軍事編制單位。其成員稱為"亭卒"或"隊士",負責瞭望敵情、傳遞文書、維持治安及防禦小規模侵擾。該制度多見于漢至唐宋時期,是邊防與地方治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曆史演變與功能特點:

  1. 起源與編制:源于秦漢的"亭"制(如烽火亭、郵亭),後與軍隊基層編制"隊"結合。通常由若幹兵卒組成,設亭長或隊長統領,駐紮于交通要沖或關隘。
  2. 核心職責:
    • 軍事警戒:觀察敵情,點燃烽火示警。
    • 文書傳遞:承擔部分官方公文、軍情的接力傳遞(郵驿功能)。
    • 治安維護:稽查行人,緝捕盜賊,保障轄區安全。
  3. 行政屬性:部分"亭"兼具基層行政管理職能,如登記戶籍、調解糾紛等,體現"兵政合一"特點。
  4. 衰落:隨着軍事制度變革(如府兵制、募兵制興起)和驿站系統專業化,"亭隊"功能逐漸分化,宋以後少見。

現代價值與參考:

"亭隊"反映了古代中國邊疆防禦與信息傳遞的智慧,是研究古代軍事史、交通史的重要概念。其名稱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

權威參考來源(基于經典辭書釋義,無直接可引用網絡鍊接):

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辭源》(商務印書館)及《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史》(陳高華等著)中關于"亭"、"隊"及古代兵制的相關條目。具體曆史運作可查閱《漢書·百官公卿表》、《通典·兵典》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

“亭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邊防設施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亭隊(拼音:tíng duì)指古代邊防系統中的“亭燧”,即用于瞭望和傳遞軍情的崗哨或烽火台。該詞出自漢代應劭的《漢官儀》,原文記載:“邊陲蕭條,靡有孑遺,鄣塞破壞,亭隊絕滅。”

曆史背景

“亭燧”是秦漢時期重要的邊防設施,通常由瞭望亭和烽火台組成,用于監視敵情并通過煙火信號傳遞警報。這類設施多分布在邊疆要塞,是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的一部分。

補充說明

  1. 詞義關聯:“亭”指獨立的崗亭,“隊”在此處可能指代駐守的隊列或編制,整體強調邊防駐點的功能。
  2. 文獻依據:目前對該詞的釋義主要來源于《漢官儀》的記載,其他曆史文獻中較少出現。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邊防體系或相關詞彙,可參考漢代軍事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标注懲辦遲笨酬賓船匠賜酺村笛打差抵瑕蹈隙都畿恩款而下高肥高節清風工長過都國耳忘家轟轟烈烈家籍監紀家種金杓究心籍譽鐍鑰巨驵寬釋刳剒老萊妻樂詩良辰媚景祿糧冒頭紐襻樸渾齊楚侵伐丘賦人逢喜事精神爽肉芽弱習撒施傷憐挻災慴伏生意興隆神羊兒霜爪絲來線去素尚田舍兒挑淩同産屯困徒讬空言頑璞無可如何骛棹銷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