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亭燧。 漢 應劭 《漢官儀》卷上:“邊陲蕭條,靡有孑遺,鄣塞破壞,亭隊絶滅。”
“亭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邊防設施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亭隊(拼音:tíng duì)指古代邊防系統中的“亭燧”,即用于瞭望和傳遞軍情的崗哨或烽火台。該詞出自漢代應劭的《漢官儀》,原文記載:“邊陲蕭條,靡有孑遺,鄣塞破壞,亭隊絕滅。”
“亭燧”是秦漢時期重要的邊防設施,通常由瞭望亭和烽火台組成,用于監視敵情并通過煙火信號傳遞警報。這類設施多分布在邊疆要塞,是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的一部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邊防體系或相關詞彙,可參考漢代軍事史資料。
亭隊(tíng duì)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指在古代傳統宴會上擔任宴會次要任務的侍者。他們負責陪同賓客、倒酒、敬酒等工作,以确保宴會的順利進行。
亭隊的部首是亠(tóu),筆畫數為8。
亭隊源自古代宴會禮儀,宴會分為多個席次,不同席次的賓客有不同的座次和禮儀要求。亭隊擔負着照顧賓客、服務、表演等任務。他們在宴會中的角色類似于現代酒店中的侍者、服務員。
亭隊的繁體字為亭隊。
古時候漢字寫作亭隊,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
1. 在古代的宴會上,亭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亭隊的任務是服侍宴會中的賓客,使他們感到舒適和愉快。
亭院、亭台樓閣、亭子、隊員、隊伍等。
侍者、服務員、陪侍、執事。
主賓、貴賓、賓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