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兵越境讨罪;進攻他國。《左傳·桓公十年》:“ 鄭 人怒,請師於 齊 , 齊 人以 衛 師助之,故不稱侵伐。”《春秋·桓公十年》“ 齊侯 、 衛侯 、 鄭伯 來戰于 郎 ” 晉 杜預 注:“改‘侵伐’而書‘來戰’。” 孔穎達 疏:“然則侵伐者,師旅讨罪之名也。” 宋 蘇轍 《禮義信足以成德論》:“ 周 衰,凡所以教民之具既廢,而戰攻侵伐之役交橫于天下。”《秦併六國平話》卷上:“休萌戰攻侵伐之謀,共享安淨和平之福。” 曹禺 等《膽劍篇》第一幕:“紀6*元前四百九十四年, 吳 王 夫差 侵伐 越國 , 越國 大敗。”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侵伐漢語 快速查詢。
“侵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侵伐指古代戰争中興兵越境讨伐他國或發動進攻的行為,常帶有“聲讨罪責”的正當性理由。例如《左傳》中提到“侵伐”與“來戰”的區分,強調其師出有名。
“侵伐”在古漢語中既包含軍事行動,也隱含道義判斷,常用于描述諸侯國之間的沖突。其定義與《左傳》《禮記》等典籍中的禮儀和戰争規則密切相關。
侵伐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具有多個意義。它可以作為動詞使用,意為入侵、攻打。它也可以作為名詞使用,表示入侵、攻擊的行為或結果。
侵伐的拆分部首是人。它由10個筆畫組成,其中部首人占據了第一和第二個筆畫,侵占了第三到第六個筆畫,伐占據了第七和第八個筆畫。
侵伐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它的本義是指入侵和攻打敵人的行為,後來漸漸擴展到對不屬于自己的地方、權益或資源的非法占有和掠奪。
侵伐的繁體字為侵伐。
在古代寫法中,侵字的變體形式較多,常見的有隸書體中的侵字以及篆書體中的侵字。
1. 敵軍侵伐我國邊境,我們必須進行有效的防禦。
2. 這個國家頻繁侵伐鄰國的領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侵略、侵占、侵犯、侵襲、伐木、伐罪等。
侵略、侵占、侵犯、侵襲等。
保護、守衛、保衛等。
綜上所述,侵伐是一個具有多個意義的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入侵和攻打敵人的行為,也可表示對不屬于自己的地方、權益或資源的非法占有和掠奪。它由10個筆畫組成,拆分部首為人。詞語來源較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古時的寫法有多種變體形式,常見的有隸書體中的侵字以及篆書體中的侵字。侵伐的繁體字為侵伐。在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方面,都有一定的相關詞彙可以參考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