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祿米。《新唐書·百官志一》:“倉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天下庫儲,出納租稅、祿糧、倉稟之事。”《三國演義》第九六回:“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後,汝之家小,吾按月給與祿糧,汝不必挂心。”
祿糧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指向性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與基本釋義 "祿"指古代官吏的俸給,《漢語大詞典》記載其本義為"官吏的薪俸",如《禮記·王制》載"位定然後祿之";"糧"則為谷物糧食的統稱。《辭源》指出兩字合用時,"祿糧"特指以糧食形式發放的官俸,常見于宋元時期官方文書記錄。
二、曆史制度中的演變 據《中國古代官制辭典》考證,該詞主要流通于實物俸祿時期。漢代實行"谷祿制",高級官員俸祿以"斛"計量;唐代實行租庸調制,官員祿糧包含粟米、絹布等實物。至明清貨币俸祿普及後,該詞使用頻率顯著降低。
三、使用範圍與延伸語義 在古典文獻中存在兩種用法:①狹義指代官員俸祿中的糧食配額,如《元典章》"驗品支祿糧";②廣義延伸為官府儲備糧,如《明史·食貨志》"存留祿糧備荒"。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退出口語體系,僅存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祿糧”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官員的俸祿,通常以糧食形式發放。其中“祿”指俸祿,“糧”指糧食,合稱表示官員的薪饷。
“祿糧”是古代官員經濟待遇的核心形式,反映了傳統社會“以糧代薪”的制度特點。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新唐書》《三國演義》等文獻原文。
阿茶靉靆擺掉碑文本行表薄碧芳酒賓戚碧沈采色充拓吹笙此伏彼起存神德守對敵遏過洱河耳視非彜豶豕附社刮骨抽筋鬼串辜搉行間字裡橫橫實實滑稽劇回事回眼混澒警透炅炅軍氣狂馳子爛敗沴疠林胡籬喧羅帷祿親梅萼綿區麋膠摩厓逆蕃千萬壽欽仰棄擲馺沓上花台水鷗豎人搜田讨臉文曹吻翰小筆小徑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