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樂詩的意思、樂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樂詩的解釋

可以入樂的詩。古代與徒詩對言。《史記·佞幸列傳》:“ 延年 善歌,為變新聲,而上方興天地祠,欲造樂詩歌弦之。” 宋 程大昌 《考古編·詩論二》:“然後知《南》、《雅》、《頌》之為樂詩,而諸《國》之為徒詩也。” 章炳麟 《文學說例》:“半樂詩,樂詩、史詩混合者也。”參閱 清 馬瑞辰 《毛詩傳箋通釋·詩入樂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樂詩(yuè shī)是漢語複合詞,由“樂”(音樂)和“詩”(詩歌)組合而成,特指古代與音樂相配合演唱的詩歌形式。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1. “樂”的本義

    源于古代祭祀儀式中的歌舞,甲骨文象形為木架上懸挂的絲弦樂器(如琴瑟),《說文解字》釋為“五聲八音總名”,指音樂、歌舞的統稱。

  2. “詩”的本義

    《說文解字》釋為“志也”,即表達心志的韻文。《尚書·舜典》提出“詩言志,歌永言”,說明詩與歌的共生關系。

  3. “樂詩”的合成

    指可配樂演唱的詩體,強調詩歌的音樂性。如《周禮·春官》載“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其中“樂語”即樂詩。


二、曆史演變與典籍依據

  1. 《詩經》的典範地位

    中國最早的樂詩總集,《史記·孔子世家》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證明《詩經》原為配樂演唱的歌詞。

  2. 漢樂府的延續

    漢代設立樂府機構采集民間“歌詩”,如《孔雀東南飛》原為“焦仲卿妻所作,樂府譜以為曲”。此類詩作兼具文學性與音樂性。

  3. 唐宋詞曲的轉型

    詞牌(如《菩薩蠻》《水調歌頭》)本質是樂詩的新形态,按固定曲調填詞演唱。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存有宋代樂譜,印證詞與樂的緊密結合。


三、現代學術定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樂詩”指:

古代配樂可歌的詩,區别于僅供誦讀的徒詩。其核心特征為: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古代典籍
    • 《周禮·春官宗伯》:“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和邦國。”
    • 《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2. 現代工具書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樂詩”詞條釋義。
    • 《中國音樂文學史》(朱謙之著):系統論述詩樂關系。

五、現代語境的應用

在當代研究中,“樂詩”常用于指代: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具體網頁,本文依據《說文解字》《周禮》《漢語大詞典》等典籍及權威學術著作綜合釋義,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樂詩”是古代文學術語,指可以配樂演唱的詩,與不配樂的“徒詩”相對。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樂詩指古代能入樂演唱的詩歌形式。其名稱由“樂”(音樂)與“詩”(文字)結合而來,強調音樂與文字的結合。例如《詩經》中的《南》《雅》《頌》均屬樂詩,而《國風》部分早期可能為徒詩。

  2. 曆史文獻佐證

    • 《史記》記載漢武帝時李延年“造樂詩歌弦之”,說明樂詩需配合樂器演奏。
    • 宋代程大昌在《考古編》中明确區分樂詩與徒詩,指出《詩經》中部分篇章為樂詩。
    • 現代清華簡發現的周武王時期樂詩,填補了秦代後樂詩失傳的空白。
  3. 讀音與演變
    詞中“樂”可讀作yuè(表音樂)或lè(表愉悅),此處多取前者。秦代後樂詩逐漸失傳,僅存文字部分,現代考古發現為研究提供了新依據。

  4. 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形容音樂與詩歌結合的藝術美感,或引申為對文藝作品的贊美。例如稱歌手為“音樂詩人”,即取其藝術表現力與詩意結合之意。

提示:若需了解清華簡樂詩的具體内容,可查閱考古文獻獲取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盦酒安然如故阿意順旨巴歈悖言不能推出産媪禅德村豎丹木典試雕蟲篆刻鞮革東堂策斷縻共犯工作午餐谷産鼓舞曲漢東蚌憾悔紅岩豲豬江娥緘口不言簡少糾雜舉大事俊雅拘榷鬎鬁頭羸兵連珂斂然列鼎而食離志馬背船唇盲女密命磨道頗偏噗喇喇前料潛匿勤務起絨秋閏驅逐機熱湯湯灑籤少吏十離詩失圖松笠松羅婉娜寤寐求之五逆席薦夕寐宵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