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亭队的意思、亭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亭队的解释

亭燧。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边陲萧条,靡有孑遗,鄣塞破坏,亭队絶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亭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中国古代军事和行政制度中,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记载,其核心释义如下:

亭队

指中国古代在边境或要道设立的兼具警戒、防御与邮驿功能的基层军事编制单位。其成员称为"亭卒"或"队士",负责瞭望敌情、传递文书、维持治安及防御小规模侵扰。该制度多见于汉至唐宋时期,是边防与地方治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演变与功能特点:

  1. 起源与编制:源于秦汉的"亭"制(如烽火亭、邮亭),后与军队基层编制"队"结合。通常由若干兵卒组成,设亭长或队长统领,驻扎于交通要冲或关隘。
  2. 核心职责:
    • 军事警戒:观察敌情,点燃烽火示警。
    • 文书传递:承担部分官方公文、军情的接力传递(邮驿功能)。
    • 治安维护:稽查行人,缉捕盗贼,保障辖区安全。
  3. 行政属性:部分"亭"兼具基层行政管理职能,如登记户籍、调解纠纷等,体现"兵政合一"特点。
  4. 衰落:随着军事制度变革(如府兵制、募兵制兴起)和驿站系统专业化,"亭队"功能逐渐分化,宋以后少见。

现代价值与参考:

"亭队"反映了古代中国边疆防御与信息传递的智慧,是研究古代军事史、交通史的重要概念。其名称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仅见于历史文献研究。

权威参考来源(基于经典辞书释义,无直接可引用网络链接):

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辞源》(商务印书馆)及《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史》(陈高华等著)中关于"亭"、"队"及古代兵制的相关条目。具体历史运作可查阅《汉书·百官公卿表》、《通典·兵典》等原始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

“亭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边防设施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亭队(拼音:tíng duì)指古代边防系统中的“亭燧”,即用于瞭望和传递军情的岗哨或烽火台。该词出自汉代应劭的《汉官仪》,原文记载:“边陲萧条,靡有孑遗,鄣塞破坏,亭队绝灭。”

历史背景

“亭燧”是秦汉时期重要的边防设施,通常由瞭望亭和烽火台组成,用于监视敌情并通过烟火信号传递警报。这类设施多分布在边疆要塞,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补充说明

  1. 词义关联:“亭”指独立的岗亭,“队”在此处可能指代驻守的队列或编制,整体强调边防驻点的功能。
  2. 文献依据:目前对该词的释义主要来源于《汉官仪》的记载,其他历史文献中较少出现。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边防体系或相关词汇,可参考汉代军事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公操襃圣侯鄙概长髯主簿成精仇饷除残去秽炊粱跨衞绌遣怵然丹鸿盗律悼痛大盆地二簧飞栈感人高玄构哄骨董行话巴街门扇静美济贫院稽停纠拾亢亮考研魁长懒版凉阁领首栗缩柳浪闻莺楼馆陋素闷声免礼庙筭捻眉溺冠女装愆乏乔腔绮碎碕湾宂兵深文傅会时乖命蹇水怪説豫蜀魄琐语铁环拓逻往古来今威凤一羽文明脚镶滚系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