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紐絆 ”。扣住紐扣的套。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三:“衣紐之牝者曰紐襻。” 蕭乾 《草原即景》:“跑在最前邊的一個穿着一身藏青長褂,上襟鑲着一排四個杏黃色的紐絆。”
“紐襻”是漢語中一個傳統服飾相關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中式服裝上用于固定紐扣的布環或繩套。其作用是将紐扣與衣物連接,常見于唐裝、旗袍等傳統服飾。例如在牛角扣大衣中,紐襻可能是皮質或布質套環()。
紐襻是中國傳統服飾工藝的典型細節,常見于漢服、少數民族服裝及改良式時裝中,兼具實用與裝飾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傳統服飾結構,可參考清代《土風錄》等典籍()。
紐襻是指衣物上的鈕扣、拉鍊、帶子等可以固定或調整衣服的部分。
紐襻的部首是纟(纟是“紅”的意思), 筆畫有8畫。
紐襻的來源與針線有關,古時候人們使用針線縫合衣物時,為了方便穿着和脫脫,就在衣物上增加了紐扣、拉鍊、扣眼等。這些用于打開或固定衣物的裝置被稱為紐襻。
紐襻的繁體字為「紐襻」。
古時候,紐襻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但具體的古代寫法沒有明确的文獻記載。
1. 她修理了自己的外套紐襻,使其看起來又新又漂亮。
2. 這條裙子的紐襻壞了,我得換個鈕扣來修。
紐扣、拉鍊、帶子、鈕眼
紐扣、鈕扣、扣子
解開、松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