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瑕蹈隙(dǐ xiá dǎo xì)是一個具有批判色彩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刻意針對他人的缺點或疏漏進行攻擊、挑剔或利用。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法結構、典故溯源及用法示例四個方面詳細解析:
《漢語大詞典》(第12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頁1086)
釋為:“抵,觸擊;瑕,玉上的斑點,喻缺點;蹈,踩踏;隙,空隙。比喻專門攻擊别人的缺點或疏漏之處。”
核心義:主動尋找并攻擊他人的缺陷。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頁292)
釋義:“指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或利用對方的漏洞進行攻擊。”
情感色彩:含貶義,強調行為的主觀惡意性。
“抵瑕”與“蹈隙”為同義複用,強化“針對弱點攻擊”的含義。
“瑕”本義為玉的瑕疵(《說文解字·玉部》:“瑕,玉小赤也”),引申為人的過失;
“隙”指縫隙(《說文解字·阜部》:“隙,壁際孔也”),喻事物漏洞。
“抵”(碰撞)、“蹈”(踐踏)均含主動侵犯意味,凸顯攻擊性。
《漢書·藝文志》(東漢·班固)
原文:“彼九家者,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抵瑕蹈隙,用其一而廢其百。”
語境:批評戰國學派互相攻讦,專挑對方理論缺陷加以否定。此為成語最早書證。
清代學者用例
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不敢以朽索驅馬,抵瑕蹈隙為能事。”
引申義:指文藝批評中吹毛求疵的陋習。
多用于批評人際沖突、學術争論或政治鬥争中蓄意找茬的行為。
例1(學術領域):
“在辯論中,他避重就輕,一味抵瑕蹈隙,卻未提出建設性觀點。”
例2(社會評論):
“網絡暴力者常抵瑕蹈隙,放大公衆人物的言行瑕疵。”
“抵瑕蹈隙”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想抵瑕蹈隙揀人的便宜,要先懂萬國公法,不然處處授人權柄。”(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唐代文獻及近現代文學中的引用。
白璧無瑕傍行比肩并起不抗不卑裁員藏污納垢代斵單注盜颉登耗敵釁帝枝冬裘惡客煩累風言風語附着幹冬公餘官迷心竅桧花蜜骨肉相連鶴表花紋悔遁誨約火耕水種火功獲準江鄉交纏枅栌俊賢坑谷蠟丸帛書了尦了帳禮典靈姿六根清靜明路模度腦漿辟差旗翼筌魚閃顫少妪書寫孫少爺逃秦通航僮僮退犀土約忘啜廢枕五分晤見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