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兼職。 唐 劉禹錫 《複荊門縣記》:“初,公以縣之便聞於上也, 禹錫 方在郎位,帖職為計曹。” 唐 皇甫曾 《國子柳博士兼領太常博士辄申賀贈》詩:“博士本 秦 官,求才帖職難。”《舊唐書·食貨志下》:“今度友鹽鐵,泉貨是司,各有分巡,置於都會。爰命帖職,周視四方,簡而易從,庶葉權便。” 宋 時也稱以他官兼館職的為“帖職”。 宋 歐陽修 《論舉館閣之職劄子》:“臣欲乞今後任發運、轉運、知州等,更不依例帖職。”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呂成公編文鑒》:“ 孝宗 賜名‘文鑑’,除公直秘閣,暨賜禦府金帛…… 成公 遂力辭帖職,上不從。”
帖職是古代官職制度中的特定術語,指官員在原有職務之外兼任其他職位,通常帶有臨時性或輔助性特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帖職"指本職之外兼任的職務,強調"附加、兼任"的屬性。其中:
二字組合體現"以本職為基礎,附加其他職責"的古代職官特點。
唐代職官制度
常見于中央官員兼任館閣職務,如《新唐書·百官志》載:"貞觀八年,置弘文館于門下省,以他官兼領者曰'帖職'。" 指六部官員兼任弘文館學士等職,屬榮譽性加銜 。
宋代沿革與發展
北宋沿襲唐制,将館閣帖職制度化。歐陽修《歸田錄》載:"三館職事,惟校理以上謂之'帖職'。" 此時帖職成為文臣清要身份的象征,多授予文學之士 。
需區别于現代"兼職"概念:
明清時期隨職官體系簡化,"帖職"一詞漸趨消亡,其功能由"兼銜""加銜"等替代,今僅存于曆史文獻研究範疇。
參考來源: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
“帖職”是一個古代官職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帖職(tiē zhí)指兼職,即官員在原有職務之外兼任其他職位。該詞常見于唐代文獻,如劉禹錫在《複荊門縣記》中提到“帖職為計曹”,即指以兼職身份參與財政事務。
曆史用例與擴展
詞義關聯與寫法差異
“帖職”與“貼職”為同義詞,因古代漢字通假而存在寫法差異,但均指向“兼職”這一核心含義。例如唐代文獻多用“帖職”,宋代則逐漸演變為“貼職”。
總結
該詞反映了古代官職制度的靈活性,通過兼職形式優化人才配置。其具體應用範圍隨朝代更疊略有變化,但始終圍繞“兼任職務”的本質功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體案例,可參考《舊唐書》《中山詩話》等古籍文獻。
阿鼻般斤寶鄰碧室不迹崇喪電瞛調谇短箋多辟放冷箭犯賤副本甘棠遺愛蛤精疾觥船廣場舞歸遯圭角岸然國哀寒藤講購建亥酒利口糧酷炎靈瓜流天澈地論士民資模憲鳥盡弓藏疲困平溢啨呤輕眉傾沒青烏子碁盤起去曲蔽莎帷身薄滲漉失旦十二視如寇仇熟菜水電部書塾本松石湯禱桑林特知脫走亡羊之歎五承無價之寶羨盈小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