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visions;grain ration] 泛指食糧
亦作“ 口糧 ”。1.軍隊、官府按人發給士兵、夫役的食糧。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一:“ 保州 雲翼兵士,舊有特支口糧。”《明史·周忱傳》:“其修圩、築岸、開河、濬湖所支口糧,不責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時事·劉庸夫》:“直省提鎮參遊管轄兵丁。素不訓練,且兵不滿額,以虛冒兵餉、侵剋口糧為務。”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每兩月可以考選一次,配吃一分口糧,作守兵戰兵的,就可以補上名額當兵。”
(2).指薪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九回:“但是你每月的口糧都給了我,你自己一個錢都沒了,如何過得?”
(3).每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糧食。 周6*恩6*來 《關于經濟工作的幾則電文·藏富于民》:“城市也是這樣。多報人口,口糧就多算了。” 郭小川 《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詩:“節省些口糧作種籽,用扛慣槍的肩頭把犁耙牽引。” 杜時國 《河南農民滄桑》:“現在農民的口糧中的細糧,約占百分之七十五。”
(4).指牲口的草料。《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就讓刨除佃戶的人工飯食,牲口口糧去,隻怕也不止這幾兩銀子!”
見“ 口糧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口糧漢語 快速查詢。
口糧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名詞,其核心含義指按人定量配給或供個人日常食用的糧食。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演變及現代用法進行詳細闡釋: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
口糧(kǒu liáng):指按人定量供給或留供個人食用的糧食。
此釋義強調兩點:
- 定量分配:與計劃供應制度相關,如戰時配給、特殊時期糧票制度等;
- 個人消耗:區别于飼料糧、工業用糧等,專指維持個體生存的基本食物。
古代軍事與經濟制度
古代“口糧”常指軍隊按人頭配發的糧食。如《漢書·食貨志》記載“士卒食半菽”,即士兵口糧減半的記載,體現其作為軍需物資的屬性。
計劃經濟時期的标志
20世紀50-90年代,中國實行糧票制度,城鎮居民憑票換取“口糧”。此時“口糧”成為生存資料配額的代名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參考《中國糧食經濟史》)。
文學與日常用語中的象征
在文學作品中(如《白毛女》),口糧常象征生存權與基本保障;方言中亦延伸為“糊口的基本收入”(例:“掙口糧錢”)。
基礎詞義保留
仍指個人日常食用的糧食,如“儲備三個月口糧”。
廣義化應用
政策與法規文件
在《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等文件中,“口糧安全”特指保障居民主食(稻谷、小麥)的自給率,體現其戰略意義。
(注:因格式限制,來源标注采用簡化編號,實際寫作需附完整出版信息或官方文件鍊接。)
“口糧”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口糧最初指軍隊或官府按人數定量發放的糧食,用于士兵、夫役等群體。例如宋代《涑水記聞》提到“特支口糧”,明代《周忱傳》記載修河工人口糧由政府承擔。
延伸含義
用法示例
權威性補充
極高權威來源強調其核心為按人定量分配的屬性,且適用範圍從軍事擴展至民用。
口糧的本質是“維持生存的基礎物資”,具體指向需結合時代與語境,既可指實體糧食,也可引申為必需資源。
鮑酪炳粲常會陳爛遲次醇精黛螺刀劍帝虎二泉墳花改版綱貫高湯隔艙關東軍國仇家恨黑匣子鶴貌劃撥湖廣魂牌接警驚浪極則必反蠲放口碎駃馬臉貌練實列署麟牒栎樹六虛亂迹綸翰米黃色鳴鞞排叉錢貨棋炒奇厖福艾青睛敺攘弱足山荊石髓矢躍受記司候松花江酸俗昙昙陶頓同辔頑犷圍堰未兆文焰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