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液體向下滴流。《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滋液滲漉,何生不育?” 司馬貞 索隱引《說文》:“滲漉,水下流之貌也。”《宋史·河渠志五》:“大河源深流長,皆山川膏腴滲漉,故灌溉民田,可以變斥鹵而為肥沃。” 清 唐孫華 《鷹坊歌與夏重恺功同賦》:“多畜馴鴿供餵飼,流血滲漉霑衿喉。”
(2).比喻恩澤下施。《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诔>》“六祈輟滲” 唐 李善 注:“滲謂滲漉,喻福祉也。” 宋 陸遊 《瑞慶節賀表》:“東漸西被,偉聲教之混同;上際下蟠,報仁恩之滲漉。” 清 魏源 《拟進呈<元史新編>序》:“是以膏澤之潤,罕及於南;滲漉之恩,悉歸於北。”
“滲漉”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字面含義
指液體緩慢向下滲透、滴流的過程。例如《史記》中“滋液滲漉,何生不育”,即描述水流滲透滋養萬物的自然景象。
比喻義
引申為恩澤、福祉向下施與或廣泛播撒。如宋代陸遊的“報仁恩之滲漉”,即以滲漉比喻恩惠的普施。
古文例句
現代擴展
在藥學領域,“滲漉法”指通過溶劑滲透藥材提取成分的工藝,屬于動态浸出技術。
“滲漉”既可描述液體滲透的自然現象,也可用于抽象語境(如恩澤傳播)。其含義根據上下文靈活變化,常見于古典文獻及特定專業領域。
《滲漉》是一個漢字詞,意思為液體透過物體的細小孔隙,使之滲透或滲出。此詞用來形容水分透過物品表面滲漏的情況。
《滲漉》由水部和鹿部組成,其中水部表示與水相關的意義,鹿部則是表示聲音的意義。《滲漉》的拼音為shèn lù,共包含12個筆畫。
《滲漉》一詞最早見于《史記·李将軍列傳》,形容水洩漏的情況。在古代的文獻中,該詞用得較少,不如其他描述液體滲透的詞彙普遍。
《滲漉》的繁體字為「滲濾」。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态與現代有所不同。《滲漉》曾出現過的古漢字寫法包括「滲澇」、「滲潏」等,這些寫法充分展現了漢字書寫的演變和變異。
1. 雨水通過屋頂的裂縫,滲漉進了房間裡。
2. 水從被浸泡的毛巾上滲漉下來。
3. 我用紙巾擦拭桌面上的水漬,發現它很快被吸幹,沒有留下任何滲漉痕迹。
1. 滲透:指液體或氣體通過細小的孔隙進入或通過物體。
2. 滲出:指液體通過孔隙滲出物體表面。
3. 滲入:指液體通過滲透進入物體内部。
1. 滲出:含義相似,都是指液體滲透出來。
2. 漏出:表示液體從孔隙或容器中洩露出來。
1. 封閉:與滲漉相反,表示将物體封閉起來,使其不會出現滲漏的情況。
2. 密封:表示使物體完全封閉,不會發生滲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