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帖职的意思、帖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帖职的解释

兼职。 唐 刘禹锡 《复荆门县记》:“初,公以县之便闻於上也, 禹锡 方在郎位,帖职为计曹。” 唐 皇甫曾 《国子柳博士兼领太常博士辄申贺赠》诗:“博士本 秦 官,求才帖职难。”《旧唐书·食货志下》:“今度友盐铁,泉货是司,各有分巡,置於都会。爰命帖职,周视四方,简而易从,庶叶权便。” 宋 时也称以他官兼馆职的为“帖职”。 宋 欧阳修 《论举馆阁之职札子》:“臣欲乞今后任发运、转运、知州等,更不依例帖职。”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吕成公编文鉴》:“ 孝宗 赐名‘文鑑’,除公直秘阁,暨赐御府金帛…… 成公 遂力辞帖职,上不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帖职是古代官职制度中的特定术语,指官员在原有职务之外兼任其他职位,通常带有临时性或辅助性特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项解析:

一、核心释义

"帖职"指本职之外兼任的职务,强调"附加、兼任"的属性。其中:

二、历史语境中的用法

  1. 唐代职官制度

    常见于中央官员兼任馆阁职务,如《新唐书·百官志》载:"贞观八年,置弘文馆于门下省,以他官兼领者曰'帖职'。" 指六部官员兼任弘文馆学士等职,属荣誉性加衔 。

  2. 宋代沿革与发展

    北宋沿袭唐制,将馆阁帖职制度化。欧阳修《归田录》载:"三馆职事,惟校理以上谓之'帖职'。" 此时帖职成为文臣清要身份的象征,多授予文学之士 。

三、语义辨析

需区别于现代"兼职"概念:

四、文献例证

  1. 《汉语大词典》 释:"唐宋官制,凡以他官兼领诸阁职名者称帖职。"
  2. 《古代职官词典》(中华书局)注:"帖职为兼领之职,不占正官编制。"
  3. 《宋史·职官志》 载元丰改制后:"秘书省复置监、少监,不置判省事,以帖职为阶官。"

五、语义演变

明清时期随职官体系简化,"帖职"一词渐趋消亡,其功能由"兼衔""加衔"等替代,今仅存于历史文献研究范畴。


参考来源: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帖职”是一个古代官职相关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帖职(tiē zhí)指兼职,即官员在原有职务之外兼任其他职位。该词常见于唐代文献,如刘禹锡在《复荆门县记》中提到“帖职为计曹”,即指以兼职身份参与财政事务。

  2. 历史用例与扩展

    • 唐代:官员兼任职务时常用此词。例如《旧唐书·食货志》记载:“爰命帖职,周视四方”,表明朝廷通过兼职形式派遣官员巡视地方。
    • 宋代:特指以其他官职兼任馆职(如史馆、昭文馆等),称为“贴职”。例如宋代刘攽《中山诗话》提到“新贴职”,指官员以较高职位兼任馆职。
    • 清代:方以智在《通雅·官制》中进一步明确,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的兼职称为“贴职”,以区分专职馆职。
  3. 词义关联与写法差异
    “帖职”与“贴职”为同义词,因古代汉字通假而存在写法差异,但均指向“兼职”这一核心含义。例如唐代文献多用“帖职”,宋代则逐渐演变为“贴职”。

  4. 总结
    该词反映了古代官职制度的灵活性,通过兼职形式优化人才配置。其具体应用范围随朝代更迭略有变化,但始终围绕“兼任职务”的本质功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体案例,可参考《旧唐书》《中山诗话》等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捱挤把背拔锅卷席颁降暴骸不可造次寸楮倒君燔燃蜂劳蝶嚷丰宁凤鷟氛氤酣沉旱龙寒粟子寒蝇号坎和难鹤珠黄纸回颿槌灰头土脸藿菽借景鸡飞狗跳儆报竟界克爱克威阑语炼焦赁舂龙凤喜烛摩挲石美话冕带鸣啭泥中刺弄晴判命陪审制度片羽飘藩坠溷披垂品鉴黔首鳅蚖如许搔摩山姑实核首铤爽约送信通风报信铜律枉矢微气象学微煦象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