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軍的意思、北伐軍的詳細解釋
北伐軍的解釋
指北伐戰争時期的國民革命軍。 郭沫若 《北伐途次》小引:“在這兒所要叙述的是一九二六年北伐軍進攻 武昌 時的事情。”
詞語分解
- 北的解釋 北 ě 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與“南”相對:北方。北辰(古書指北極星)。北上(古代以北為上,後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與“南下”相對)。北極星(出現在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國
專業解析
北伐軍特指中國近代史上為推翻北洋軍閥統治而組建的軍事力量,其核心是1926年至1928年間由廣州國民政府領導、以國民革命軍為主體的軍隊,旨在結束軍閥割據、統一全國。
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并結合曆史背景的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與性質:
- 北伐軍并非特定番號,而是對執行北伐任務的革命軍隊的統稱。它主要指國民革命軍,是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指導下,在蘇聯援助和中國共産黨合作下建立的新型軍隊。其主要使命是進行北伐戰争,推翻受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政府(如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勢力),實現國家統一。
-
曆史背景與核心任務:
- 北伐軍源于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将所屬各地方軍隊(如黃埔學生軍、粵軍、湘軍等)改編而成的國民革命軍。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正式出師北伐。其核心任務是“打倒列強,除軍閥”,結束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統一的國民政府。
-
主要組成部分與領導:
- 北伐軍總司令為蔣介石。其主力包括多個軍,其中以黃埔軍校師生為骨幹的第一軍戰鬥力較強。葉挺領導的、以共産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幹的第四軍獨立團(葉挺獨立團)在北伐中擔任先鋒,屢建奇功,為第四軍赢得“鐵軍”稱號。北伐軍還包括了後來加入的馮玉祥國民軍聯軍等力量。
-
曆史影響與文化意義:
- 北伐軍在不到兩年時間内,從珠江流域推進到長江流域,基本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統治,加速了國家統一進程。北伐戰争是國民革命的高潮,北伐軍也因此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象征着追求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的革命精神。其事迹常被文學、影視作品所描繪,如“鐵軍”稱號即體現了其英勇善戰的形象。
引用參考來源: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2011). 《中國共産黨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冊. 中共黨史出版社. https://www.dswxyjy.org.cn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官網)
-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編).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曆史卷.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https://www.plap.cn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官網)
- 廣東省檔案館. (藏). 國民革命軍北伐相關檔案史料. https://www.gdda.gov.cn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展陳). 北伐戰争展廳相關文物與說明. https://www.jb.mil.cn
網絡擴展解釋
北伐軍是中國近代史中的重要軍事力量,其核心信息如下:
一、基本定義
北伐軍是1924年至1928年期間,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旨在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實現國家統一。其正式名稱為“國民革命軍”,初期分為八個軍,後調整為四個集團軍。
二、曆史背景
- 成立背景:1924年國共合作後,孫中山在廣州組建北伐軍,整合地方武裝,提出“打倒列強除軍閥”的政治主張。
- 組織架構:國民政府取消地方軍名目,統一整編為國民革命軍,并在軍、師級單位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周恩來、林伯渠等共産黨人曾擔任黨代表。
三、軍事行動與影響
- 北伐戰争(1926-1928):
- 目标:推翻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勢力,統一全國。
- 關鍵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戰役中,葉挺獨立團作為先鋒表現突出,極大鼓舞士氣。
- 成果:基本消滅直系軍閥主力,1928年東北易幟後,南京國民政府實現形式上的統一。
四、成功原因
- 國共合作:兩黨在政治、軍事上密切配合,共産黨人深入基層動員民衆。
- 民衆支持:北伐軍紀律嚴明,宣傳“反帝反封建”,獲得廣泛社會支持。
- 軍事改革:采用新式戰術與武器,強化軍隊組織與訓練。
五、後續發展
1927年國共分裂後,北伐軍内部矛盾加劇,但軍事行動仍持續推進至1928年,最終結束北洋政府統治。
如需更詳細的時間線或戰役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不吊裁撝冊命純笃大河點兵雕傷杜仲厄菑鳳峙格陵蘭灌喪過場戲河埠何鼓阍人椒糈教職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忣忣近服進住積憎镌琢可望而不可及攬辔才龍綜脈氣鬧猛内窯鳥衡濃馥鰟皮佩犢篇詠千歳錢席起稿起立七松家屈辨羣迷肉叉山隘生坯詩勳守門使庶饒澌滅素木逃閃特兀天文挑綴提教土山蕪絕烏柳熙春瀉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