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aft] 打草稿,拟稿
亦作“ 起藳 ”。打草稿;拟稿。 唐 馮贽 《雲仙雜記》卷七:“ 江總 為文次,至吟詠得意,則起藳於窻上,不堪示,則投置溷中,久而文遂工矣。” 清 魏源 《遊山吟》:“有人大笑鴻蒙表,厥初造物胸中誰起稿。”《官場現形記》第三二回:“制臺自己不起稿,都是他代筆。” 周文 《紅丸》:“ 王科長 正伏在一張辦公桌上,借着窗口透進來的一片天光提着筆在起稿。”
“起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打草稿或拟稿,主要用于文字創作或藝術創作前的初步構思階段。以下是詳細解釋:
現代語境中,“起稿”不僅限于文字,也用于設計、建築等領域,強調初步構思的重要性。例如水粉畫創作需通過起稿定形,再逐步細化。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跨語言解釋(如法語“faire un brouillon”),可參考相關搜索來源。
起稿是指起草文章、寫作的初步工作。它是為了在正式寫作之前,先進行一些基礎性的思考和記錄,以确定寫作内容、方向和結構。
起稿的漢字“稿”是由“禾”和“高”兩個部首組成,它屬于言字旁,同“筵”、“筆”等字。另外,“稿”字共有15個筆畫。
“稿”字最早出現在金文,本義為糧食的穗子。後來引申為寫字、書寫之義。在繁體字中,“稿”字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稿”字為例,古時候的寫法為“稾”字。它的底部是一個稻穗的象形,表示了糧食的含義。後來,在篆書的發展中,逐漸演化成現代的字形。
1. 他在起稿階段,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和素材收集。
2. 為了更好地組織文稿,她經常在起稿時制定詳細的提綱。
起草、起始、起點、書稿、手稿等。
草拟、起草、撰稿、醞釀等。
完成、定稿、終稿、付梓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