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帝王封立繼承人、後妃及諸王大臣的命令。《書·顧命》:“太史秉書,由賓階隮,禦王冊命。” 孔穎達 疏引 鄭玄 曰:“太史東面,於殯西南而讀策書,以命王嗣位之事。”
(2).指冊立或冊封之事。《文獻通考·帝系四》引 晉穆帝 《冊皇後文》:“皇帝使使持節兼太保侍中太宰 武陵王 晞 冊命故散騎侍郎女 何氏 為皇後。”《新唐書·沉既濟傳》:“且太後遺制,自去帝號,及 孝和 上謚, 開元 冊命,而後之名不易。”《清史稿·禮志七》:“ 嘉慶 元年,立 孝淑睿皇後 ,冊命日,會太上皇帝千秋宴訖還宮,帝、後詣前行禮。”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四章第一節:“﹝ 城濮 ﹞戰後, 晉文公 在 踐 土( 河南 原陽 西南),會盟諸侯, 周 天子也被召來參加,冊命 晉文公 為‘侯伯’(霸主)。”
冊命(cè mìng)是古代中國君主封贈諸侯、官員或授予爵位、封號的正式文書及儀式,其核心含義包含冊書與任命雙重屬性。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冊書诏命
指帝王以簡冊形式頒布的封授命令。《漢語大詞典》釋為:“古代帝王封爵、授官、賞賜的诏書。”如《尚書·顧命》載“禦王冊命”,即周成王臨終前以冊書命群臣輔佐康王。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封贈儀式
冊命亦指代整套敕封典禮,包含宣讀冊文、授印信等環節。《周禮·春官》載:“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
來源:《周禮注疏》,中華書局整理本。
二字組合凸顯以文書形式下達王命的權威性。
西周時期形成系統的冊命制度,金文文獻如《大盂鼎》《毛公鼎》均載有冊命程式:
“王乎史虢生冊命頌”(《頌鼎》)
反映周王通過史官宣讀冊書,授予官職、土地及儀仗。
來源:《殷周金文集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祿有功,必賜爵祿于太廟……史由君右執策命之。”
“立皇後,授玺绶,冊命以金策。”
印證冊命儀式與宗廟、史官制度的緊密關聯。
冊命是以簡冊為載體、由君主頒布的封贈命令,兼具文書形式與禮儀程式雙重内涵,貫穿周至明清的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國政治權威的象征性表達。
《中國曆史大辭典》定義:“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贈谥的策書。”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冊命”是中國古代君主用于封立繼承人、任命官員或授予封號的重要制度,其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冊命”指古代帝王通過正式文書(冊書)下達的命令,主要用于封立繼承人、後妃、諸侯及大臣,或完成相關冊封儀式。該詞由“冊”(書寫命令的簡冊)和“命”(任命)組合而成。
冊命不僅是行政手段,更通過儀式化流程(如宣讀冊書、授玺等)強化君臣等級,成為維護宗法制度的核心工具。其影響延續至後世,成為曆代王朝政治儀軌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制度細節,可參考《文獻通考》《清史稿》等典籍,或查閱西周金文研究資料。
敗缺敗醯播灑采擇長才短馭琤淙稱媚池畔聰達麤猥大雄得故子佃仆疊障洱河俯視腹心之疾關夫子皓膠懽呼圜鑿方枘畫堂春惛憊交領角菱腳資矜懻脊髓灰質炎急于事功抗辯刳艇兩部陵曳亂鬨鬨邏檀毛嫱玫瑰罋面包迷倦民防謬解昵辭撇忘瓊樓玉宇榷管認屍唼嗍暑簟飼喂絲竹會蒐括邃峻訴列潭澗探望提議聞得蚊翼誤訛夏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