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的意思、北伐军的详细解释
北伐军的解释
指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 郭沫若 《北伐途次》小引:“在这儿所要叙述的是一九二六年北伐军进攻 武昌 时的事情。”
词语分解
- 北的解释 北 ě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
专业解析
北伐军特指中国近代史上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组建的军事力量,其核心是1926年至1928年间由广州国民政府领导、以国民革命军为主体的军队,旨在结束军阀割据、统一全国。
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并结合历史背景的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与性质:
- 北伐军并非特定番号,而是对执行北伐任务的革命军队的统称。它主要指国民革命军,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指导下,在苏联援助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下建立的新型军队。其主要使命是进行北伐战争,推翻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政府(如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势力),实现国家统一。
-
历史背景与核心任务:
- 北伐军源于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将所属各地方军队(如黄埔学生军、粤军、湘军等)改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正式出师北伐。其核心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结束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统一的国民政府。
-
主要组成部分与领导:
- 北伐军总司令为蒋介石。其主力包括多个军,其中以黄埔军校师生为骨干的第一军战斗力较强。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在北伐中担任先锋,屡建奇功,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北伐军还包括了后来加入的冯玉祥国民军联军等力量。
-
历史影响与文化意义:
- 北伐军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统治,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军也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象征着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革命精神。其事迹常被文学、影视作品所描绘,如“铁军”称号即体现了其英勇善战的形象。
引用参考来源: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2011).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 中共党史出版社. https://www.dswxyjy.org.cn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
-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编).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https://www.plap.cn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官网)
- 广东省档案馆. (藏). 国民革命军北伐相关档案史料. https://www.gdda.gov.cn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展陈). 北伐战争展厅相关文物与说明. https://www.jb.mil.cn
网络扩展解释
北伐军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军事力量,其核心信息如下:
一、基本定义
北伐军是1924年至1928年期间,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其正式名称为“国民革命军”,初期分为八个军,后调整为四个集团军。
二、历史背景
- 成立背景:1924年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军,整合地方武装,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政治主张。
- 组织架构:国民政府取消地方军名目,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在军、师级单位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周恩来、林伯渠等共产党人曾担任党代表。
三、军事行动与影响
- 北伐战争(1926-1928):
- 目标:推翻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势力,统一全国。
- 关键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锋表现突出,极大鼓舞士气。
- 成果:基本消灭直系军阀主力,1928年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四、成功原因
- 国共合作:两党在政治、军事上密切配合,共产党人深入基层动员民众。
- 民众支持:北伐军纪律严明,宣传“反帝反封建”,获得广泛社会支持。
- 军事改革:采用新式战术与武器,强化军队组织与训练。
五、后续发展
1927年国共分裂后,北伐军内部矛盾加剧,但军事行动仍持续推进至1928年,最终结束北洋政府统治。
如需更详细的时间线或战役细节,可参考来源网页中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霸陵岸暴世保税区鞭影播荷桲罗朝报待聘耽宠点划放迹放舟風急浪高风凉人風囊鬼怕恶人龟组号令横民圜府宦游子讳迹今朝有酒今朝醉继兴捐馆颏颊苛滥口栈略属铃杵陵次鸾惊挛索罗合攀花问柳盘磨朋饮盆栽搴取洽赏权勇杓衡试用受寒狩岳巡方手扎私祭丝络螳螂子汤粥特有田脚填篆题鴂铜雀拖拖栖栖罔然乡权县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