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河步 ”。
河埠是漢語中表示"河流沿岸供船隻停靠、裝卸貨物或行人上下船的石砌台階設施"的專有名詞,亦作"河步"。《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河邊用石頭砌成的供人上下船或洗衣、汲水的台階"(來源:商務印書館,2017)。該詞由"河"與"埠"複合構成,"埠"字本義即為停船的碼頭,《漢語大詞典》引證《廣韻》記載:"埠,船埠,泊船處也"(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從建築形制來看,河埠通常由三部分構成:垂直于河岸的台階式踏道、連接陸地的平台以及加固結構的石質護岸。這類設施常見于江南水鄉古鎮,如蘇州山塘街的河埠群至今保留着明清時期的"雙落水"形制,即左右對稱的台階設計(來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江南水鄉建築志》,2020)。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最早見于宋代《夢溪筆談》,記載汴京虹橋"兩岸皆設河埠"。至明清時期,隨着漕運發展,河埠衍生出"官埠"與"民埠"之分:官埠多設于州府要津,配備稅關和貨棧;民埠則為村落公共設施,承擔浣衣、取水等民生功能(來源:中華書局《中國水利史稿》,2003)。
在方言區存在稱謂差異,吳語區多稱"河埠頭",閩南語稱"水埠頭",粵語則稱"碼頭"或"埗頭"。值得注意的是,《漢語方言大詞典》特别指出"河埠"在太湖流域特指"設有石欄杆的精緻碼頭",與普通土質碼頭形成區别(來源:複旦大學《漢語方言大詞典》,1999)。
“河埠”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河埠”指河邊供船舶停靠的碼頭或渡口,通常用于描述水運交通中船隻停泊、裝卸貨物或上下乘客的場所。該詞由“河”(河流)和“埠”(碼頭)組成,其中“埠”通“步”,兩者在古漢語中常互換使用。
二、詞語構成與用法
三、相關擴展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如“表裡山河”)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古籍或地方志資料。
半斤八面瀕臨髀肉碧霞祠臣極寵給抽進籌算川衡此番刀子嘴豆腐心定心丸低色奉慰風喻高爾夫球饹瘩革故回峯護行家支極本窮源截面解下僅以身免即興之作磊磈淩波池盧其牧身奈煩内附内腔凝蹇起兵契慕情窦求歡虬勁确診瞿如瞿所肉包子打狗喪幡紗巾山貓沈靖霜鬓霜蹏水碓説的着四垂酸軟蘇裱俗諺口碑天屬童羖烏嗥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