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官名,掌晨昏啟閉宮門。《周禮·天官·阍人》:“閽人,掌守王宮之中門之禁。”
(2).後世通稱守門人為阍人。《禮記·檀弓下》:“ 季孫 之母死, 哀公 弔焉。 曾子 與 子貢 弔焉,閽人為君在,弗内也。” 唐 韓愈 《後二十九日複上書》:“書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 章炳麟 《官制索隱》:“觀今時州縣,不任佐貳吏員,而獨任己之閽人。以佐貳有官位,吏員有世及,皆不能曲從己意,故惟閽人為可恃。”
“阍人”是古代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阍”字本義指宮門或守門的行為,讀作hūn。其構成為“門”與“昏”組合,暗示與門禁相關且與黃昏時段有關(如宮門晨昏啟閉)。
“阍人”一詞既指向周代特定官職,又延伸為守門人的統稱,同時承載着古代社會等級制度的印記。
阍人(hūn ré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阍”和“人”兩個字組成。
“阍”字的部首是阜,總共有8畫;“人”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2畫。
《阍人》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圃瑟》一詩。在這首古代文學作品中,有“阍人哭喪,可哀可歌”一句,意為守門人因悲傷而哭喪。
《阍人》這個詞可以用繁體字寫作「阸人」。
在古代,阍人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例如,根據《說文解字》記載,阍的古字形是「門」,表示守衛大門。而人的古字形則是「大」,代表人類。
他被派去成為守衛大門的阍人。
組詞:阍房(指守衛官吏的住所)、門阍(守門人)。
近義詞:看門人、門衛。
反義詞:進人、入人(進入、入内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