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文的意思、天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文的解釋

(1) [astronomy]

(2) 天體在宇宙間的分布、運行等現象

天文陰陽曆算。——《後漢書·張衡傳》

(3) 天文學

詳細解釋

(1).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間分布運行等現象。古人把風、雲、雨、露、霜、雪等地文現象也列入天文範圍。《易·贲》:“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山鳩知晴雨於将來,不能明天文。”《隋書·經籍志三》:“天文者,所以察星辰之變,而參於政者也。” 老舍 《茶館》第二幕:“您這麼有學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2).天文學。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聘西人為教授,凡 中國 搢紳至齊民家聰穎子弟均許投牒赴館,學習天文、句股、造船、製器諸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文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可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權威闡述:

  1. 詞源與基本含義

    《漢語大詞典》指出,“天文”最早見于《周易·贲卦》彖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本義指天空顯現的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說文解字》将“天”釋為“颠也,至高無上”,文為“錯畫也”,引申為天象呈現的規律性紋樣(來源:《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

  2. 曆史語義演變

    漢代《淮南子》提出“天文”與“地理”相對,特指天體運行規律。唐代孔穎達注疏《尚書》時,将“天文”定義為“日月星辰布列,隨時而變”(來源:《古代漢語詞典》2014年版)。清代《康熙字典》進一步明确其涵蓋星象、曆法、氣象等領域。

  3. 現代學科範疇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界定“天文”為“研究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科學”,包括恒星、行星、星系、宇宙演化等研究對象,與地質學、大氣科學形成交叉(來源:《現代漢語詞典》2016年版)。

  4. 文化符號意義

    《中華文化大辭典》強調“天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兼具科學觀測與哲學隱喻功能,如《史記·天官書》将星宿對應人間官職,形成“天人感應”思想體系(來源:《中華文化大辭典》2000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天文”一詞主要指宇宙中天體(如日、月、星辰等)的分布、運行及相關自然現象的總稱,同時也指研究這些現象的學科——天文學。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天文”最初指天體在宇宙中的分布與運行現象,例如日月星辰的運動、風霜雨雪等自然現象。古代文獻如《易經》提到“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體現了其與地理相對的宇宙觀察範疇。

  2. 學科内涵
    現代天文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研究内容包括天體的結構、性質、運行規律、化學組成及演化過程等。例如,通過觀測天體輻射分析其物理特性,或利用曆法推算時間變化。

  3. 曆史與實踐應用
    古代天文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如通過觀測太陽、月球制定曆法,确定時間和方向(如《後漢書·張衡傳》記載的天文觀測實踐)。現代天文學則涉及深空探測、宇宙起源等前沿領域。

  4. 擴展含義
    在成語或文學中,“天文”有時被引申為“數量龐大”或“超出常規”的象征,例如“天文數字”。

若需進一步了解天文學的具體分支或曆史發展,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高權威性網頁(如、2、4)。

别人正在浏覽...

八區背毀變氣簸蕩不辨菽粟不敢越雷池一步冊文車從塍陌創化春蔥辍辍賜赉遁耕凡識赙恤撫馴汞弧鬼擘口雇請鹖戴合好畫壁郊天矯翼計勘鲸呿局勇款案朗朗乾坤老媽媽論兒聯播斂獲嶺蜑米蘭目染耳濡納節漚郁飄輪批敕輕描淡寫青穗羣神饒讓散形殺掠上皇審博詩品飾談首妻舒齊調元通神徒骥頑冗魏石經先典香夢相提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