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辔才的意思、攬辔才的詳細解釋
攬辔才的解釋
謂澄清天下之才。 明 李夢陽 《酬聶監察淮上見寄》詩:“ 夷門 合是投簪地, 淮海 須憑攬轡才。”參見“ 攬轡澄清 ”。
詞語分解
- 攬的解釋 攬 (攬) ǎ 把持:攬持。獨攬大權。 拉到自己這方面或自己身上來:包攬。招攬。承攬。攬客。攬活兒。 摟,捆:把孩子攬在懷裡。 取:攬秀。攬勝。摘星攬月。 .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攬辔才”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文學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1.詞義解釋
- 核心意義:指具備治理國家、澄清天下的才能,多用于形容胸懷大志的政治人才。該詞通過“攬辔”(拉住馬缰)的意象,比喻掌控局勢、整頓亂象的能力。
2.典故出處
- 與“攬辔澄清”同源,出自《後漢書·範滂傳》。範滂曾說:“登車攬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後人以此典故引申出“攬辔才”,代指有抱負的政治家。
3.結構分析
- 攬辔:字面意為拉住馬缰繩,象征掌控方向、整頓秩序;
- 才:指才能、才幹。
- 組合後形成比喻義,強調“通過掌控權力實現社會清明的能力”。
4.用法示例
- 明代李夢陽《酬聶監察淮上見寄》詩中寫道:“淮海須憑攬辔才”,意為治理淮海地區需要依靠具備雄才大略的人才。
5.現代語境
- 該詞屬于古典文學用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但在曆史文獻、詩詞賞析或特定修辭場景中可能出現,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比喻義。
“攬辔才”是一個兼具形象性與象征性的詞彙,生動體現了古代文人對理想政治家的期許。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故,可參考《後漢書》或古典詩詞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攬辔才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具備治理國家的才能和智慧,可以駕馭權力并行使職責。它常用來形容能夠有效管理領導權力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拆分部首:手(扌)+艹(草字頭)+力(力字底)
- 筆畫數:14畫
來源:
《攬辔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其中有句話“摘彼攬辔才,讓于其野,走相如之門”。意思是取下攬辔的繩子并歸還給馬車夫,讓馬車自由奔跑。這個比喻被用來形容當時的齊國大臣荊轲,他是一位富有智慧和能力的人,但因為受到國君的威脅,不得不放棄政務并追隨田單,成為田單的戰車夫。
繁體字:
擥轡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攬辔才這個詞的“辔”字的寫法和今天的略有不同。古代寫法中,“辔”字的上方有一個額外的冠形部分,表示駕車的缰繩。
例句:
他展現出了攬辔才的能力,成功地領導了這個國家。
組詞:
才幹、才智、才華、才能
近義詞:
管理才能、治理能力
反義詞:
無能、無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