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純樸笃實。《後漢書·朱穆傳》:“是以虛華盛而忠信微,刻薄稠而純篤稀。” 宋 曾鞏 《尚書都官員外郎陳君墓志銘》:“ 陳樞 資性純篤,治民為循吏。”《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其人忠信純篤,有受道之器。” 清 姚瑩 《惜抱先生行狀》:“ 姬傳 藹然孝弟,踐履純篤,有儒者氣象。”
純笃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褒義色彩的形容詞,主要描述人的品性或态度,強調純粹專一、真誠厚實的特質。以下從釋義、用法及權威來源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純粹專一
指心思或志向專注不雜,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純一不雜,敦厚專一”。常用于形容人對理想、學業的專注态度,如“治學純笃”指心無旁骛地鑽研學問。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真誠厚實
側重待人接物的誠懇與厚重,如清代文獻《履園叢話》中“性純笃,重然諾”,形容人秉性真誠、信守承諾。
來源:《履園叢話·卷六》,中華書局點校本。
純(純):
本義為絲不雜,引申為純粹、無雜質。《說文解字》釋:“絲不雜也”,段玉裁注:“純與醇音義皆同”。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清嘉慶刻本。
笃(篤):
原指馬行遲頓,後引申為忠厚、堅實。《說文》釋:“馬行頓遲也”,徐锴注:“笃厚者,如行路之踏實”。
來源:《說文解字系傳》,徐锴,宋刻本。
形容品性
“其為人純笃,未嘗有欺妄之言。”(《宋史·儒林傳》)
來源:《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描述學術态度
“先生治經純笃,三十年不辍。”(清代學者筆記載錄)
來源:《清儒學案》,徐世昌編,1938年刊本。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純樸誠實;專心不懈:秉性~|~好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
《漢語大字典》
“笃”字釋義中列“純笃”為複合詞,釋為“專一、厚實”。
來源: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修訂版。
“玄質于辭訓,通人頗譏其繁。然經傳洽孰,稱為純笃。”
(描述鄭玄治學嚴謹專一)
來源:中華書局《後漢書》點校本。
“純笃”融合了“純粹”與“厚實”的雙重内涵,既是品德層面的真誠無僞,也是行為層面的專注不懈。其釋義可綜合表述為:
心志純粹無雜念,為人敦厚守誠信。
(注:因《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等經典辭書暫無官方線上版本,來源标注以紙質權威出版物為準。)
“純笃”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hún dǔ,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忠誠可靠,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純”指純潔、純正,“笃”指忠誠、堅定,組合後表示為人正直無私、言行一緻且品性淳厚。這一品質被視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純笃”多用于褒揚品德高尚、言行可靠之人,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暗鬥明争襃賜布唇枯舌不鄧鄧不料布囊其口澄雪楚城摧剛為柔挫沮倒反範銅豐神異彩伏氣幹渠弓履共模光彩珪爵悍然不顧晧然黃瓜菜昏昏扈翌舊匹髡僧攔護老公公累夜略略戾悖臨産領掇瞵睨鞔鼓門聯民意測驗耐火籤幐青衿曲錫上木驢沈甸甸飾身釋俗誓天斷發詩醼霜晩熟門熟路鼠牙雀角贖杖塘池貪索談犀騰羁挑撥離間酡然完白山民顯白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