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棄隔絕;荒蕪斷絕。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絶兮異域。” 唐 杜甫 《故右仆射相國曲江張公九齡》詩:“波濤良史筆,蕪絶 大庾嶺 。” 明 陳恭尹 《送李巷水兼寄相如》詩:“古道今蕪絶,吾鄉尚有人。”
蕪絕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詞語,主要含義為荒蕪斷絕、衰敗消失,常用于描繪自然或人文景象的衰敗湮滅之态。其釋義與用法可參考以下權威漢語工具書:
蕪絕(wú jué)指草木叢生而凋零斷絕,引申為事物衰敗湮滅、蹤迹難尋的狀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該詞由“蕪”(草木荒廢)與“絕”(斷絕)複合而成,強調從荒蕪走向徹底消亡的過程,如“古道蕪絕”“舊迹蕪絕”。
在文言中多用于描寫自然或人文遺迹的湮滅:
例:“城垣傾圮,街巷蕪絕。” ——形容城池破敗、人迹罕至。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現代漢語中屬書面語,常見于曆史散文、文化評論: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需區别于近義詞“荒蕪”(僅強調荒廢,不包含“斷絕”之意)、“湮滅”(側重物理消失)。蕪絕更強調從衰敗到徹底消失的動态過程,隱含時間流逝的蒼涼感。
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該詞承載強烈的曆史滄桑感,適用于描述因自然變遷或社會動蕩導緻的文明遺迹、自然景觀的消亡,具有鮮明的文學性與文化反思意味。
“蕪絕”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事物因荒廢、斷絕而呈現的衰敗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蕪絕(wú jué)指廢棄隔絕、荒蕪斷絕的狀态,常用來形容土地、道路或文化等因長期無人管理或外部因素導緻的荒廢現象。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可參考、3中的文獻來源。
把筆半刻别徑窗寮除殘去穢爨龍顔碑斷國放筆繁緑飛虎風鬣附帶扶證感驗高才絶學歌思诟責管城毛穎古畫規匿古昔漢綱耗耄阖廬禾旗皇帝信寶黃堥徽儀蠖屈蝸潛火位郊贈迦維羅衛戛玉敲冰精于糾錯絶後空前舉胔奎文苦味了尦陵陽山離顔品笛乾台啓發情抱慶笑世服霜露之辰素題苔脯陶唐氏童弱團頭團腦外塵文疏握靈蛇之珠潇瑟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