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亡,消失。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雜錄》:“往時故蹟,銷磨澌滅,後生小子,無復能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佞士·人無賴》:“通政 張龍 以占民婦 章氏 事發,投 錢寧 門下,因假 寧 名挾騙財物,至坐法6*論斬,而朝士之體澌滅盡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章阿端》:“﹝ 端娘 ﹞言訖,不動。細審之,面龐形質,漸就澌滅矣。” 瞿秋白 《餓鄉紀程》二:“大家族制最近的狀态,先則震顫動搖,後則漸就模糊澌滅。”
(2).猶消滅。 清 錢謙益 《題<歸太仆文集>》:“士生于斯世,尚能知 宋 元 大家之文,可以與兩 漢 同流,不為俗學所澌滅。” ********* 《民彜與政治》:“秉之自天者,則非人為之威福,人為之毀譽,所能汩沒以空,澌滅以盡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澌滅漢語 快速查詢。
“澌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本義與引申
使用場景
“澌滅”既可用于具象事物的消逝(如生命、物體),也可形容抽象概念的終結(如精神、文化),其核心在于強調“徹底性”。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常見于文學或論述性文本中。
澌滅(sī miè)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湖泊幹涸或水流斷絕的狀态,也可指事物徹底消失或結束。
澌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它在字的左邊;滅的部首是火,它在字的上部。澌的總筆畫數是14畫,其中氵部3畫,止部11畫;滅的總筆畫數是6畫。
澌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澌在古時候表示水流湍急,而滅則是火熄滅的意思。将這兩個漢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澌滅”這個詞,用來形容湖泊幹涸或事物消失。
“澌滅”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澌滅”。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澌的古代寫法中,氵部分為“三點水”,而止部分為“一”字旁;滅的古代寫法中,上部的火字旁通常會寫得更為明顯一些。
1. 湖泊四季不斷注入清澈的溪水,不會澌滅。
2. 社會變革導緻了許多舊觀念的澌滅。
1. 澌流:形容湖泊的水流湍急而喧嚣。
2. 河澌:指河流水流湍急的狀态。
1. 幹涸:指水源枯竭,變得幹燥或失去活力。
2. 消失:指物體或事物不再存在或不可見。
1. 充盈:指物體或事物充滿或豐富。
2. 存在:指物體或事物存在或可察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