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亡,消失。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雜錄》:“往時故蹟,銷磨澌滅,後生小子,無復能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佞士·人無賴》:“通政 張龍 以占民婦 章氏 事發,投 錢寧 門下,因假 寧 名挾騙財物,至坐法6*論斬,而朝士之體澌滅盡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章阿端》:“﹝ 端娘 ﹞言訖,不動。細審之,面龐形質,漸就澌滅矣。” 瞿秋白 《餓鄉紀程》二:“大家族制最近的狀态,先則震顫動搖,後則漸就模糊澌滅。”
(2).猶消滅。 清 錢謙益 《題<歸太仆文集>》:“士生于斯世,尚能知 宋 元 大家之文,可以與兩 漢 同流,不為俗學所澌滅。” ********* 《民彜與政治》:“秉之自天者,則非人為之威福,人為之毀譽,所能汩沒以空,澌滅以盡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澌滅漢語 快速查詢。
澌滅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書面語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事物徹底消失、消亡殆盡,常帶有不可逆轉的終結意味。以下從字形、本義、引申義及語用特征進行詳細解析:
“澌”字從水(氵),斯聲。《說文解字》釋“澌”為“水索也”,段玉裁注:“索者,盡也”。本義指水流枯竭、完全幹涸。如《禮記·曲禮下》中“水澌”即形容水流斷絕的狀态。
“澌滅”為同義複合詞,強調徹底消亡:
指具體事物完全消盡,不留痕迹。
例:梁啟超《新民說》載“不數十年而漸澌滅”,喻文明痕迹的徹底消失。
多用于精神、制度、生命等不可逆的終結。
例:魯迅《熱風》中“舊象愈摧破,人類便愈進步……否則終将澌滅”,指陳舊思想的消亡。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為書面語詞,多用于學術、文學語境。
區别于一般“消失”,“澌滅”隱含不可挽回的徹底性,如生命澌滅(完全消亡)、古制澌滅(制度徹底瓦解)。
常帶有凝重、悲慨的修辭效果,如王國維《人間詞話》評詩詞“意境澌滅”時的歎惋之情。
《宋史·河渠志》載“河流澌滅”,實錄黃河斷流史實。
清人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以“法度澌滅”批判舊制崩壞。
權威參考來源
“澌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本義與引申
使用場景
“澌滅”既可用于具象事物的消逝(如生命、物體),也可形容抽象概念的終結(如精神、文化),其核心在于強調“徹底性”。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常見于文學或論述性文本中。
八蠶百嘉豹顱崩症並耦波波汲汲不加財谷埫塎炊雕邨舍放徙販舟桴槎高壁公律郭邑海伯和氣生財紅籤疆澤漸化擊打咭咕寄賣驚雁霁山糾謬擊中要害隽茂舉賢任能狙杙空軍糧石令草路衢弄孫謙賤乾啞巧曆七重圍子契托軟爛舍短録長勝計詩債睡褲梳沐四戚送君千裡終須别酸痛縮略澾瀸題進廷史推敲推驗脫骨換胎蛙鳴謝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