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挺立貌。 明 單本 《蕉帕記·鬧婚》:“今夜兩人諧伉儷,怎在燈兒下特兀的站着東西。”
“特兀”是一個漢語合成詞,其核心含義為挺立的樣子,主要用于形容人或物體直立、高聳的姿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根據權威古籍記載(如明代單本《蕉帕記·鬧婚》),該詞描述的是直立、挺立的狀态。例如原文中“特兀的站着東西”即指人物在燈下筆直站立的情景。
構詞分析
常見用法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描寫自然景物(如山峰、樹木)或人物姿态的挺拔感,例如:“山崖特兀于雲霧間”可形容陡峭山體的高聳狀态。
注意區分
現代網絡釋義中提到的“獨特、醒目”等含義(如、4)屬于引申或誤讀,權威古籍中未體現此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在古文閱讀或文學創作中使用時,優先參考《蕉帕記》等經典文獻中的原意。
《特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兀”和“特”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兀(一丨彳);特(人十)
筆畫數:兀(2畫);特(10畫)
《特兀》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其中“特”意為特别,特殊,嚴格來說是用于表示事物的特質或者描述被當作專門一種特色的孤立個體。而“兀”是一個字,它意味着一個人走路或者站立。
《特兀》一詞的繁體字為「特兀」。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兀的上面有兩個橫,一個長橫和一個短橫,特的下面是人,形狀比較簡單。
1. 這個人頭頂特兀地走過來。
2. 他的特兀舉止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特征、特點、特殊、特色、特權、特赦、特工
奇特、獨特、異特
普通、常态、一般
【别人正在浏覽】